AI业务收入增速超50%,百度内化AI迎来兑现时刻

11月18日,百度发布了一份“特别”的三季报。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百度实现营业收入312亿元,其中百度核心营收247亿元。

但业绩数字本身并非故事的全部。这份财报真正的“特别”之处在于:数据披露维度的全面升级。

自2023年百度宣布AI重塑公司应用以来,市场一直在等待一份可量化的AI成绩单。2025年的三季报,百度首次将AI业务的详细数据摆上台面。

根据财报信息,2025年三季度,百度AI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50%。其中,AI云收入同比增长33%;AI应用收入达26亿元;AI原生在线营销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62%,达28亿元。

此举释放了两个关键信号:其一,百度以AI重塑业务的战略已走上正轨,目前进入了成果兑现的突破阶段;其二,持续高强度的战略投入保证了未来百度AI进展的可持续性,而这本身就是一次底气十足的自信展示。

01

收入结构质变

如果要用一个核心指标来衡量百度AI的商业化进程,AI收入占百度核心营收的比重无疑是最佳标尺。2025年第三季度,这一关键数字已经接近40%。这标志着百度的业务结构已然发生质变,跻身国内极少数真正由AI驱动收入增长的互联网巨头行列。

这一数字背后,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百度将AI从外部工具“内化”为产品和业务核心的战略决断。当市场还在讨论如何“用”AI时,百度已经致力于让公司“成为”AI。其路径,便是以AI原生思维,对全线业务进行脱胎换骨的重构,而非浅尝辄止的功能嫁接。

这一战略的落地,首先在用户基数最庞大的C端产品上展开。作为第一个被重构的核心产品,百度搜索进行了十年来最大改版,也是全球AI化改造最激进的搜索引擎。其意图是将搜索从一个以文字内容和链接为主的互联网应用,转化为一个以图片视频等富媒体内容为主的AI应用。

财报披露,截至10月,已有约70%的移动搜索结果页包含AI生成内容。同样的AI重构逻辑也应用于百度文库与百度网盘。2025年4月,两者联合发布GenFlow通用AI智能体工具平台,现已迭代至第三代,活跃用户超2000万,成为“全球最大通用智能体”。

而在AI重塑用户产品的基础之上,是商业化能力的全面开花。

在最直接的广告领域,AI不再是优化工具,而是创收模式本身。专为直播带货设计的“慧播星”数字人,在今年“双11”期间带动GMV同比猛增91%;为商家打造的“商家智能体”,有案例显示则能将旅游业成单率提升30%,教育业线索成本降低30%。数字人与智能体业务有望成为公司在线营销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

这种“内化-商业化”的逻辑同样贯穿B端业务。

不久前发布的“百度伐谋”智能体,能在复杂研发场景中自主演化、寻找最优解,上线数小时内,已有超1000家企业申请测试。此外,8月初,百度智能云推出全球首批开箱即用的企业级agent—AI数字员工,具备高度拟人化交互能力,已覆盖营销、招聘等七大场景,服务金融、汽车、文旅等数千家企业。

萝卜快跑则是百度AI布局的“另一极”。2025年三季度,萝卜快跑全球出行服务次数达310万,同比增长212%。10月份,萝卜快跑每周全无人订单数超25万,截至11月,其累计全球出行服务次数超1700万次,位居全球第一。

目前,萝卜快跑已经启动了全球化进程,10月22日,萝卜快跑正式宣布与瑞士邮政旗下的邮政巴士(PostBus)达成战略合作,将在瑞士推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AmiGo”。11月10日,萝卜快跑宣布获得由阿布扎比综合交通中心(ITC)颁发的首批全无人商业化运营许可,标志着萝卜快跑首次在中国以外地区启动面向公众的规模化全无人驾驶运营。

不久前,百度世界大会上CEO李彦宏提出“内化AI能力”,此次财报中AI业务的高速增长,也从侧面验证了百度自身在内化AI能力方面的进展。AI业务高速增长的背后,正是百度将AI从一个外部工具成功“内化”为组织内的原生能力后,所必然产生的“效果外显”,这也将百度AI业务的发展进程逐步从投入期推向回报期。

02

全栈AI能力是核心底座

那么,百度AI新业务迅猛增长背后的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支撑AI业务能够持续产生收入的,正是百度多年来打下的全栈技术底座。

这套从芯片到应用的垂直整合体系,是实现“内化AI能力”的物理基础和先决条件。只有实现了全栈自主可控,企业才能真正将AI的脉搏与自身的业务发展融为一体,而不是受制于人。这种深度整合创造的高效反馈循环,让AI不再是外部成本,而真正成为了企业内生的生产力。

目前,百度拥有从芯片--深度学习框架--基础模型/千帆Maas平台--上层应用的全栈AI生态,是全球为数不多能够提供完整AI技术栈的互联网公司。

这种垂直整合的核心价值在于创造了一个高效的反馈循环:底层芯片和算力基建的优化直接服务于上层大模型训练和推理,大模型能力的提升又通过上层应用反哺用户需求并助力更多数据的积累,从而实现正向循环,保证AI能力的持续、快速迭代。

更重要的是,从芯片到模型的全面自研,意味着百度将AI的成本与迭代节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为其构建了一个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利润模型。

在基础设施层,百度以自研的昆仑芯和智能云为核心,打造AI战略的底座,保证了算力基建的自主可控,同时,自研芯片也是摆脱AI价值链倒挂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11月13日,百度发布新一代昆仑芯及天池超节点,并宣布未来五年每年推新。新昆仑芯涵盖两款:M100主打大规模推理、性价比高,将于2026年上市;M300面向超大规模多模态模型训练与推理,将于2027年上市。天池256、天池512超节点则将于明年上市。目前,昆仑芯已部署数万卡,并与百舸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性能、可扩展算力,成为极具竞争力的本土芯片替代方案。这也加速了昆仑芯的商业化进程,今年8月,昆仑芯中标中国移动十亿级集采,实现了国产AI芯片在大型项目中的重大突破。

在模型层,作为技术体系的“大脑”,文心大模型则是百度AI能力的核心引擎。在百度世界大会上最新发布的文心大模型5.0,是一个能无缝处理文本、图像、音视频的原生全模态模型,该模型在理解力、逻辑性和创造力上都实现了代际跨越。

根据11月8日LMArena大模型竞技场最新排名,文心模型ERNIE-5.0-Preview-1022在文本任务评测中位列全球并列第二、中国第一,尤其在创意写作、复杂问题理解等方面表现突出。

在商业化结果的验证上,受益于全栈自研下的领先AI能力和丰富产品体系,以及国内AI训练及推理需求的稳步增长,百度在AI领域获取了更多的市场认可。本季度,百度AI云收入同比增长33%,AI高性能计算基础设施的订阅收入同比增长更是达到128%。

03

估值重塑继续

百度最新的财报不仅是AI成果的阶段性兑现,其更新的业务披露口径,更像一份宣言,彰显了管理层对未来增长的十足底气。

这份底气,源于其在AI领域罕见的长期战略定力。在最新的业绩说明会上,百度明确表示将继续维持高强度的长期投入。这种持续坚定的投入,不断强化了其从芯片到应用的全栈式布局,并让AI在其业务生态中形成了强大的闭环,不断加深其护城河。

展望未来,随着“内化AI能力”的不断深化,百度的增长模式正展现出更强的复利效应。当AI不再是一个部门或一项技术,而是成为公司思考和运营的“肌肉记忆”时,AI原生的新业务与增长点将不断涌现。

这正是市场开始重新审视百度价值的核心逻辑:它已不再是一家“拥有”AI技术的公司,而是一家以AI为核心驱动力的公司。这种本质转变所带来的增长韧性与想象空间,正成为其价值重估的持续引擎。

资本市场已经嗅到了这一变化。今年以来,特别是9月之后,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在内的二十余家海内外顶级机构相继上调其投资评级与目标价,正是对这一核心逻辑转变的最好背书。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看法。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我们无意为交易各方提供承销服务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资质或牌照方可从事的服务。

发布时间:2025-11-18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