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的南极鸡汤,为何灌不进员工的心?

写在前面

感谢各位老板,我这个合集「哪家公司又出破事了」完全不缺内容。今天要特别感谢的是新东方的俞敏洪。

最近,创始人俞敏洪身处南极向全体员工发出一封全员信。信中提到,“此刻,我正站在南极的冰雪世界中。四周是浩瀚的洁白、翡翠般的冰山和无边的宁静。冰川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时间的力量与坚守的意义。现在是南极时间11月16日上午6点钟(北京时间16日下午5点),在这片远离尘嚣的纯净之地,我热烈祝贺新东方32周年的生日快乐!”

坦率说,俞老师是文人,写字水平还是不错的。

他借南极企鹅在极端环境中相互扶持、努力生存,类比新东方人面对困境时的团结与希望,回顾了新东方从北大一间简陋教室起步,历经风雨的创业历程,鼓励员工坚守初心,服务好学生与客户,展望未来事业的发展。

但是,文字再优美,改变不了员工不买单的现实。

有新东方教育板块员工透露,纪念日当天仍在上完课连夜加班做续费方案,看到信中对南极风光的描述“只觉得讽刺”。还有一些员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无法共情”。

网友也不买单。

很多网友认为,「作为老板,少点鸡汤,多点实际行动,给员工加薪才是最好的激励。」

当然,俞老师依然坚持持续发旅游视频,给人一种在给南极旅游带货的感觉。

单说这件事,其实本不应该这么糟,俞老板但凡在文末加一句:

南极这次的体验很特别,我突发奇想决定自掏腰包负担所有费用,再给每个员工增加20天年假,让新东方员工都能来南极,或者他们想去的地方旅行一趟,不想旅游的员工可以折现,这就作为新东方32周年的庆典福利。 

舆论大概率是不会翻转的。网友只会羡慕新东方的员工。

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给自己的员工送上一碗来自世界尽头的、“纯天然无添加”的励志鸡汤。

尽管如今很多网友看不下去,但作为上了年纪的我,一定程度上是理解俞总的。

放在10年前20年前,这种沟通方式大概率是有用的。

2015年,看到老板去南极旅游还发表感想,下属想的是,今年年终奖涨一涨,我春节也有机会去一趟南极;今年不行的话,明年可能有戏,毕竟行业在发展,薪资在上涨。

而到了如今2025年,下属想的是,我都累成这样了,你跑去旅游了,居然旅游途中还抽空PUA我?

说到底,时代变了,叙事逻辑变了。

管理者的话语体系,若跟不上员工的生存现实,每一句励志箴言都会听成何不食肉糜

变化的预期

讲一个看似不相干的案例:

2016年,我在Mercer的时候,CEO有一次请我们几个同事吃饭,顺口提到了Mercer台湾遇到的问题——招不到优秀的人才。

我问:是不是被其他咨询公司抢走了?

CEO说:不是。你根本想不到是谁在抢我们的人才——是西餐厅。

我们一脸懵逼:做服务生?

CEO接着说:是的,我们理想中的应届生是怎样的?是不是名校毕业,有留学经历,讲一口流利英文……

在台湾,这种年轻人,都不肯来咨询公司,太累了,也挣不到什么钱。

是的,我们大陆员工收入比台湾员工要高……

但台北的房价高得吓人,可以对标当时的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这意味着,对于年轻人来说,薪水再高也没戏买房,不如去西餐厅当waiter——薪水够生活;不像咨询公司加班多;没什么业务压力,打交道的客人都彬彬有礼,算是很nice的甲方了。

这就是预期管理的威力。

彼时是2016年,我们大陆地区经济蓬勃发展,新兴的初创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当时的外企打工人如我,想的是如何跳到更卷更累但同时更有奔头的互联网行业。

而彼时台湾年轻人因为反正拼命去卷也卷不出高收入,索性躺平,做「小挣青年」。

不错,「小挣青年」是2年前中文互联网上的网络梗。台湾年轻人2016年经历的事情,2023年的时候,大陆职场人也有感受了。

根据我简短但充满戏剧性的互联网行业从业经历(5年多)来看,2019年是一个严重的分水岭,2018年之前加入互联网行业的打工人都是冲着高薪和期权去的,而互联网公司确实能开出更高的薪水,还有财富自由的机会。

这种狂欢在2018年终结了。

2018年年底互联网寒冬,很多公司都开始下滑了,剔除早年的BAT,之后做大的公司中真正能让普通员工财富自由的公司大概也就是美团和小米了。

B站一度爬到500亿市值,然后没有然后了,蚂蚁因为某些原因没有上市,滴滴因为类似的原因上了又下来,小红书依然等待美股上市遥遥无期中,字节倒是有钱但也依然没有上市……

打工人很现实,你给我财富自由的机会,我拼一把;现在啥都没有了,你还让我996?这也是2019年马云福报论的背景——996又不是2019年才开始的,为啥在2019年集中爆发了呢?

现在打工人的预期很简单,我干我的活,你付该付的钱;如果要我多付出,那就多付钱;如果不要我了,那就n+1起步。

老板们的认知

当俞老师在南极侃侃而谈“相互扶持”、“满怀希望”时,在新东方经历行业巨震、挣扎求存的员工们,接收到的信号却是:“你现实的挣扎,我看不见,或者我假装看不见。”

我相信俞敏洪不是纯粹的PUA,大概率自己是有信仰的,他们60后这代人很相信:努力+幸运=成功。

他自己的成功就验证了这条路是通的。

俞敏洪的人生,恰好踩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希望、发展速度最快的几十年里。

二十多岁大学毕业,正赶上中国的改革开放新时代。

当他决定辞职做英语培训的时候,正好赶上留学浪潮,新东方瞬间起飞。

后来新东方开始做教培行业,又赶上卷学历时代,中产家庭担心阶层跌落,拼命卷孩子。

虽然罗永浩把俞老师称为铁公鸡,但事实是很多跟着俞敏洪搞培训的,都赚到了很多钱,甚至实现了财富自由。之前在新东方里面当老师的,很多都身家几百万上千万。

当然,这种突飞猛进的成功,并不仅仅限于俞敏洪的行业,在那个时代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这些故事都传递出一个共同的经验主义:努力、奋斗,加上一些运气,就能成功。

所以,如果大家仔细去读俞敏洪的信,你会发现他内心极其认可那种“痛并快乐着”的工作态度。

但我们需要坦诚一点,其实俞敏洪最大的幸运是赶上了改革开放和WTO的好时代,而今天所处的后疫情时代已经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抛开时代谈信仰,抛开预期谈努力,员工只会感觉到脱节。

公司周年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腾讯,有一年马化腾直接给全体员工发股票发红包,甚至给离职员工发红包。有员工表示拿到的股票价值几十万,也有离职员工表示收到了大几千甚至上万的红包。

这种做法震惊了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人力资源从业者。

所以,当时马化腾说了啥,我都不记得,但我至今记得腾讯的生日是双十一当天

员工或许记不住老板说过什么,但一定会记住公司给自己分过什么。

正如前一篇阿里味文章里提到的,很多中小企业想要学习阿里,学习马云,他们愿意学铁军文化,愿意学HR政委体系。

但很少有人愿意学马云刚刚创业就把公司大部分股权分给十八罗汉的分钱行为。

俞敏洪不算是坏老板,但他没有迭代自己的叙事逻辑,依然活在疫情前,这种做法招骂是很自然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瞎说职场”(ID:HRInsight),作者:Sean Ye,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9 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