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安吉的山谷间,迅蚁科技的无人机正在穿梭配送包裹。这条国内首条无人机邮路,已经稳定运行了多年。杭州良渚古城景区里,无人机能把咖啡精准送到游客手上。西安的城市航线上,它们忙着完成同城配送。低空物流,正悄悄融入日常生活。
迅蚁成立于2015年,专注低空物流。如今业务已覆盖医疗急救、景区配送、城乡邮路等多个场景。
11月17日,迅蚁科技宣布完成数千万元 C+ 轮融资。由杭州低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自贡市通航产业基金共同投资。
目前,迅蚁已在全国 23 座城市运营 193 条常态化航线。累计飞行里程超过 80 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 20 圈。2024 年,其城市物流无人机在国内商业飞行里程中的占比已超过 60%。公司与美团、京东、顺丰合作,在全球同类场景中市占率排名第一。
迅蚁的发展,给行业提供了一条可复制的路径:
技术突破:自动枢纽站配合云端调度系统,让无人机在复杂环境和极端天气中仍能稳定运行。
深耕场景:重点布局高价值的医疗急救场景,在 30 座城市搭建医疗物流网络。检验样本配送时效提升超过 50%。
合规先行:拿下全球首张城市场景无人机运行许可,以合规优势推动低空物流从试点走向规模化运营。
迅蚁科技创始人章磊的“飞行情结”很早就发芽了。
从小拆模型、研究原理,他高考前干脆放弃保送,把北航、西工大、南航三所学校全部填成飞行器专业。“这辈子就想和飞行器打交道。”他一直这样认为。
进入北航后,他一路读到飞行器设计博士。期间深度参与大型无人直升机研发,主攻飞控系统,还担任过大载重军用无人直升机研制项目负责人。那段经历让他摸清了无人飞行器的全套技术脉络。后来他主持开发的工业电子系统软件平台,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等军工领域——也为他的创业打下了最关键的一块技术底子。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 2013 年底。当时他已经在北京的航空软件公司站稳脚跟,却被一条新闻打乱了节奏——《谷歌准备建立无人机队送货》。他意识到,如果不试一次,将来一定后悔。“创业像比赛,最重要的是先上场。”那时国内几乎没人相信无人机能送货,质疑声比期待多得多,但他认定一点:低空物流会改变城市生活。
2015 年,他找来北航校友赵亮、计算机博士李恒等人凑齐启动资金,在杭州开始创业。杭州的创业氛围、政府支持,再加上余杭区大片尚未开发的农田,让他觉得这是最合适的地方:“无人机想飞就飞、想测就测,没有城市空域限制。”
创业的前几年并不好过。团队在农田里反复调试机型,既缺资金,也缺市场认可。找投资人屡屡碰壁。直到 2016 年,国内无人机行业迎来首个活跃期。依托此前积累的技术,迅蚁很快做出载重 1 公斤、续航数百米的无人机样机,终于拿到九合创投和天使湾的天使轮投资。
同年,迅蚁与中国邮政合作,在浙江安吉开通国内首条无人机邮路。无人机载着信件和包裹,在山区村落间往返,大幅提升了偏远地区的物流效率。这条邮路如今仍在运行,被业内称为中国无人机物流商业化的“活化石”。同一时期,公司还完成了国内首次无人机 O2O 生鲜配送。2017 年,迅蚁获得红杉资本领投的 2000 万元 A 轮融资。
2018 年,公司在北京设立自动驾驶研发中心,启动城市近郊的高密度运营测试。2019 年 10 月,旗下子公司“送吧航空”拿到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球首张城市场景无人机运行许可(编号 0001)。无人机物流第一次拥有了“合法飞行权”。
随后,章磊把重心放到更具社会价值的医疗场景。2021 年 3 月,全国首条常态化无人机急救送血航线在浙江开通,连接浙江省血液中心与浙大二院。无人机将血液运输时效提升了 60%。
如今,迅蚁已经在全国 23 座城市运营 193 条常态化航线。累计飞行里程超过 80 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 20 圈。在杭州,无人机能送咖啡、送快递,覆盖径山景区、良渚古城等区域;在西安,公司与 UU 跑腿合作,开通了 18 条城区航线;在湖南、福建、河南,省内首条低空物流航线也陆续落地。
低空物流是无人机最早尝试商业化的方向之一。2024 年,中国低空物流市场规模约 300 亿元;全球市场约 145.7 亿美元。
但低空物流还在“从试点走向规模化”的过渡期。过去几年,政策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无人机可靠性提升,都让行业更接近真正的商业化。不过难点依旧不少——空域管理体系还没完全适配;无人机的全天候能力仍需提升;大规模运营需要更成熟的调度和安全机制。
因此行业竞争主要围绕两点:够不够可靠,能不能规模化运营。
从供给端看,低空物流还没有真正的“头部垄断”。需求在涨,供给在补。各家公司都在试不同路线:有的强调“机型性能”;有的主打“运营网络”;有的突出“服务能力”。
迅蚁的思路是“研发”和“落地”一起抓——技术做深,场景铺开。
在竞争上,迅蚁面对的对手不算少:丰翼科技(顺丰系,拿到多张适航证,航线 523 条);
航天飞鹏(央企背景,擅长重载无人机);电鹰科技(重载 + 数据服务)。
迅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把“医疗”作为核心场景来深耕:自研温控箱,确保血液、检验样本的运输质量;在全国布局 30 城医疗网络;让检验样本的配送时效提升超过 50%。
技术差异也很明显:自研的三维路径规划拿到美国专利,让无人机在复杂城市环境飞得更安全;自动枢纽站 + 云端调度系统,能在极端天气下保持稳定运行。
无人机低空物流听上去前景广阔,但新玩家能切入的缝隙其实并不大。真正的机会来自差异化。
头部企业已经与顺丰与京东合作,占据了城市末端配送的优质生态位。新玩家若想生存,只能转向那些“车少但价值高”的旁路——例如医疗急救,或远海平台补给。
这些场景对时效和可靠性要求极高,却尚未完全规模化。迅蚁已证明跨省送血可行,但医疗行业的细分需求远不止于此。西部与边境地区同样如此,空域宽松、政策灵活,反而可能成为后来者的天然试验场。
另一条路,是做产业链的“螺丝钉”。看似不起眼,却不可或缺。
例如,开发更稳健的射频抗干扰模块,解决跨省航线的信号断点;制造轻量、耐低温的医用冷链箱,让小型无人机也能跑医疗场景;或为医院搭建跨省运输的数据可视界面,使监管部门更易掌握飞行状况。
机会有限,挑战却实打实。
合规是最大的门槛:拿一张适航认证像盖一栋小楼——耗时、耗钱、耗精力。跨区域空域审批则像穿越多地关卡,每一道程序都可能让项目原地踏步。而行业的起降点更是稀缺资源,全国不到 500 个。新玩家既难自建,也难加入巨头网络,往往陷入“飞得起却落不下去”的尴尬。
成本同样不容忽视。一架中大型无人机的价格可以与一辆电动车相当,电池和维护费用又吞掉大半利润。如果日均订单不足50 单,回本周期足以让大多数企业失去耐心。更要命的是,顺丰、京东等玩家已经将“技术—牌照—场景”绑定成闭环,像一道拧紧的阀门,把后来者严严实实地挡在外面。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铅笔道”(ID:pencilnews),作者:松格,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9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