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中,居民投资者的股票交易频率情况为:9.7%反映每天至少交易一次,27.8%表示每周交易1次-4次,占比最高的是每月交易1次-3次(34.6%)。”
“从股票持有情况来看,近半数投资者股票资产集中在1个-2个行业内,多元化配置不足。37.6%的投资者只持有1只-3只股票,47.6%持有4只-10只股票,反映出多数投资者持股高度集中。”
“在追涨杀跌方面,约半数居民投资者仍存在追涨杀跌倾向。”
如上调研结果来自中国中金财富证券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下称“CAFI”)11月18日联合发布的《拥抱金融健康:财富管理助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路径与实践》白皮书(下称《报告》)。据悉,此次调研时间为今年6月中下旬,以普通居民为主要对象,样本平均年龄为46岁,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近半数;调研同时摸底了中小企业金融健康现状。
调研结果显示,近七成受访者的金融健康状况处于较好水平。但是,部分受访居民在财务掌控力、管理金钱方式、投资未来能力和风险防范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短板;中小企业主则面临个人金融健康管理与企业金融健康管理的双重挑战,居民和中小企业主均有提升财富管理能力的需要。
另据《报告》,此次调研主要聚焦普通居民参与权益市场的方式、频率等。长期以来,中国居民资产配置一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重房产、轻金融”倾向,但近年这种相对单一的资产配置模式面临着新情况和挑战。就此,《报告》认为,通过参与权益市场等方式推动资产配置多元化,对于提升居民金融健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资本市场是赋能居民和中小企业提升金融健康非常重要的一个路径。”CAFI研究员、课题组负责人侯力铭介绍,但现实中还存在着很多挑战。比如在居民端,中国很多居民参与到权益市场投资后,往往表现出多种行为偏差,如过度交易、短期持有、追涨杀跌、熟悉效应、配置集中等。金融素养和投资经验不足,会导致他们出现一些非理性的投资行为。
《报告》进一步指出,构建良好的投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虽然理性投资策略无法确保获得绝对收益,但其能够有效降低行为偏差的发生频率并减少极端损失概率,为长期财富积累提供更稳定的保障。
推动居民金融健康水平提高之外,参与权益市场亦有利于提升居民的财产性家庭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劳动报酬收入、财产性收入等,中国居民2025年前三季度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占比为8.1%,欧美特别是美国约20%。”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认为,“十五五”期间要进一步扩内需,居民消费依靠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潜在增长能力。目前,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来自存款利息、固定收益产品等,来自权益类产品的比重非常小,市场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此外,据上述调研结果,就中小企业金融健康状况而言,部分中小企业存在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导致财务杠杆率相对较高;有些企业主个人财务与企业财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同现象,增加了风险相互传导的可能性等。
居民和中小企业主应如何提升金融健康水平?《报告》给出如下建议:首先,持续提升金融素养,适当寻求专业支持。主动学习金融市场知识,适当寻求外部专业的投资意见。其次,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分享经济增长红利。在风险承受范围内,适度参与权益市场投资,注重长期投资,避免频繁交易。再者,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优化融资结构。完善财务管理与风险隔离体系,利用综合金融服务与产业资源,提升融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财经五月花”(ID:Caijing-MayFlower),作者:程维妙,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9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