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悦酒店在中国为何总是“慢一拍”?

当其他国际酒店集团凹着腰深耕中国时,凯悦酒店集团,似乎总是散发出些许“慵懒”的感觉。

数据显示,凯悦酒店在中国区的表现,已经连续很长时间处于OCC和RevPAR有增长但是ADR下滑的状态了。

我们很难去判断,这是凯悦酒店追求“以价换量”,还是产品结构调整的结果。但结合凯悦酒店在中国的品牌布局情况,其规模始终没有跑起来,大家都在发力的中高端序列,也未形成规模优势。

面对本土酒店集团的崛起,以及中国酒店市场的变化,总是“慢一拍”的凯悦,又该如何找到新的破局之路?

长期存在“以价换量”?

虽不及万豪、洲际、希尔顿有很强的存在感,凯悦酒店依然是我们研究国际酒店集团在华发展的一个重要样本。

作为一个比较有高冷范的全球酒店集团,凯悦酒店在近一两年内在中国市场的表现谈不上优秀。

一个核心表现就是ADR的疲软。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凯悦全球以及中国区的表现。

今年第三季度,凯悦全球全系统可比酒店的RevPAR为146.24美元,同比增长0.3个百分点;OCC达72.8%,同比增长0.4个百分点;ADR录得200.9美元,同比减少0.2个百分点。

中国区的表现属于中规中矩。 

图源:凯悦酒店2025年三季报

RevPAR为89.61美元,同比增长1.7%;OCC为76.2%,同比增长2.8个百分点;ADR为117.56美元,同比减少2.1%。

不难看出,在ADR降幅上,中国区要明显高于凯悦酒店整体的幅度。而通过ADR与OCC的高低腾挪,获得收益上的增加。

这种情况在之前也出现过。

2025年上半年,凯悦在中国区的酒店RevPAR为84.82美元,同比增长2.1%;OCC为72.2%,同比增长3.7个百分点;ADR为117.46美元,下降3.1个百分点。

并且,在这个时期,凯悦酒店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区的ADR录得同比下滑。

再往前追溯,2024年,凯悦酒店中国区RevPAR为89.5美元,同比下滑0.10%;入住率为70.20%,同比增长2.8%;ADR为127.44美元,同比下滑4.10%。

而在全球维度,凯悦酒店在该时期的三个指标都是增长的。

所以,我们几乎可以得出结论,“以价换量”成为凯悦酒店中国区的常态。

另外,从门店拓展数据来看,2024年,凯悦酒店在中国区的酒店数量超过180家,新开业酒店数量为32家,逸扉品牌占了20余家。

而截至当下,凯悦酒店官网信息显示,大陆开业(包括即将开业)酒店数量为204家,增长了20余家。

这一发展速度,与万豪、洲际、希尔顿等已然不可同日而语。

房价上不去,门店数量也上不去——凯悦酒店怎么了?

中高端酒店发展,一步慢步步慢

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酒店集团中,凯悦属于较早的一批。

1986年,凯悦进入天津,正式布局国内市场。那时,希尔顿还没有进来。本土酒店尚未形成规模化、现代化的酒店集团。

早初,凯悦酒店多以全服务酒店及以上产品布局中国市场,这与国内彼时的市场环境较为契合。

当时,本土酒店集团更多以学习者的姿态布局经济型酒店,而国际联号基本上占据了高端酒店市场。

唯一不同的是,其他国际酒店集团在精选服务方面,也推出了较为强势的品牌。而凯悦酒店则相对是一块短板。

当我国酒店进入新阶段,本土酒店集团快速崛起,并逐渐向中端、中高端布局。同时,一线高星酒店面临饱和,高增长阶段一去不复返。

诸多国际酒店集团只能弯腰捡钢镚,开始向下沉市场和精选服务酒店(中高端酒店)寻找增长,于是与本土酒店集团展开正面竞争。

此时,凯悦酒店集团才发现,它在中国区市场的布局存在“先天缺陷”——中高端领域拉下了太多功课。于是,2018年,首次放开特许经营,又与首旅酒店合作推出为中国市场定制的中高端品牌——逸扉,成为凯悦酒店接下来在中高端酒店的重要抓手。

阿勒泰逸扉酒店 图源:携程

截至目前,逸扉酒店开业门店数量为74家,占据凯悦酒店中国区开业门店总数的36%。

单纯只看逸扉占据凯悦酒店的占比来看,这一数字似乎并不算少。但是,最初刚开业的时候,它们制定的目标是5年达到规模化,即全国开业100家。显然,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

不过,凯悦酒店方面好像对这一发展速度还算满意。

凯悦酒店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及亚太区拓展总裁何国祥在2024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曾用“短短5年”形容逸扉在29个城市运营50多家酒店的成绩。

有媒体报道称,作为大中华区发展和业主关系负责人,邢林也会被领导叫到办公室谈话,讨论酒店的签订数量。

“(如果)有一天,老板说我签的数字不够好,我会很不好意思。但真正让我焦虑的是我签的东西不够好。如果这是一场接力赛,棒在我的手里,跑慢点还好,如果掉了,跑得再快都没办法传出下一棒。”邢林表示。

但是,凯悦过往项目被摘牌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尽管每个摘牌项目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

就比如苏宁三家凯悦酒店同时摘牌。其中,镇江苏宁凯悦酒店位于341米高楼之巅,是全球最高的凯悦酒店。

结合其他国际酒店集团的动作来看,在中高端(精选服务)酒店领域,凯悦酒店属于一步慢步步慢。

试想一下,当我们罗列凯悦酒店在中国区的中高端品牌时,立马能够想到的品牌有哪些?

逸扉算一个,凯悦嘉轩也算一个(截至目前,开业数量为31家)。其他似乎也没有了。

凯悦酒店要想在规模上跑量,在中高端版图上形成规模优势,单纯依靠逸扉品牌还远远不够。

过去,挟凯悦与首旅之威名,逸扉对很多投资人具有一定吸引力。

但是当本土酒店大举品牌向上布局中高端,以及国内市场进入存量时代,逸扉的优势正在被蚕食,甚至是消失。

为啥这么说?

对于国内游客来说,逸扉在“卷服务”方面比不上本土同类品牌。而对于入境游客来说,这一品牌并无太多影响力。

并且,近期的逸扉酒店屡屡陷入刷房争议当中。

或正是因为此,在今年10月,凯悦酒店又一次与首旅酒店集团合作,签署中国区总特许经营战略协议,共同推进凯悦嘉迎(Hyatt Studios)品牌的在华发展。这是一个中高端的长住型品牌。

不难看出,凯悦酒店正在尝试在中国区补足中高端的短板。

“中国合伙人”靠得住么?

凯悦开拓中国市场,对于不同品牌属于区别对待。

对于全服务酒店以及高奢等品牌,凯悦酒店亲自操盘。而对于精选服务以及相关品牌,凯悦酒店惯用的路数就是“抱大腿”——同很多本土酒店集团合作,以特许经营的模式进行中国市场的扩张。

同其他国际酒店集团相比,凯悦酒店的“中国合伙人”应该属于最多的一家。

2018年2月,天府明宇商旅成为凯悦在中国首家获授权的特许经营酒店第三方管理公司,推动凯悦嘉轩、凯悦嘉寓、凯悦尚萃、凯悦臻选等品牌在中国的稳健发展与高效运营;

2018年,凯悦酒店与首旅酒店集团合作,推出中国定制品牌——逸扉;

2024年1月,杭州市商贸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黄龙酒店管理集团与凯悦酒店集团结为战略合作伙伴,携手推动凯悦独立品牌系列及精选服务品牌的在华拓展。其中,独立品牌系列包括凯悦臻选(The Unbound Collection by Hyatt)、凯悦悠选(Destination by Hyatt)和凯悦尚选(JdV by Hyatt)等。

2024年10月,凯悦酒店与华润置地打造合资公司——润凯控股有限公司,将开发和管理位于北京、深圳、成都、杭州和日照的六家现有木棉花品牌酒店,以及位于绍兴和上海的两家全新木棉花酒店,这些酒店都将加入凯悦臻选或凯悦尚选品牌系列。

2025年10月,凯悦酒店再次与首旅酒店集团合作,推进凯悦嘉迎(Hyatt Studios)在华发展。

图源:首旅酒店集团官方

不难看出,凯悦酒店为旗下的精选服务品牌寻找了更多的、不同背景的战略合作伙伴。其目的很容易理解,就是加快该板块在中国市场的布局。

但是,这种合作模式,个人认为可以作为战略补充。如果把竞争主战场押宝该模式,其最终结果可能很难如意。

第一,

从我国酒店行业的发展态势来看,在诸多中高端酒店品牌中,天平正在向本土酒店集团倾斜。这包括国内多个强势的纯本土中高端品牌,以及已经形成比较大声量的“混血”品牌。

此时,想做到后来者居上的难度已经很大了。如果再不是国际酒店集团亲自上场,all in这一领域,要想做出彩的难度只会更大。

第二,

从本土酒店集团层面来说,本土酒店集团与国际酒店集团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前者能够甘愿当作“中国合伙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会更加浓郁。

这也就导致,没有一个本土酒店集团会囤重兵和所有精力去发展一个“混血”品牌。

市场上早就有传言,明宇没有建立专属团队来执行与凯悦的协议,而是把凯悦的这些品牌作为已有品牌的补充,并没有重点发展。

大家也能看出,凯悦酒店后来又找的合伙人中,发力的品牌与此前与明宇签约的有部分重合。

所以,对于凯悦酒店来说,要想啃下中国市场,最终大概率还得靠自己。那就得投入更多的资源,建立更大的团队,引入更多的品牌。

毕竟,中国市场,是任何一家酒店集团都舍不得放弃的市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酒管财经”,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