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给团队拍目标的时候,你的下属都说好,说一定完成任务,但就是不执行?在会议上,他们也答应得好好的,但会后却根本不落实,没有任何行动?
他们只答应、不做事,其实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共识。
共识,是执行的前提。如果没有共识,所谓的执行,往往是伪执行。
你可能会说,之前布置工作的时候,没有任何反对意见,已经达成共识了。
其实,你以为的共识,很可能是伪共识,是一个陷阱。
没有人反对,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赞同。很可能当中很多人是“沉默的大多数”,不愿意说出来而已。一个团队里,如果员工开始变得沉默起来,不愿意发表意见,不讲真话,其实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所以,如果你想让团队有强大的执行力,那么就一定要达成共识,而不是强加于人。
这也是为什么酵母为客户做咨询时,不是直接给方案,而是和客户一起共创,开共创会的原因。
只有统一思想、统一方向、统一打法,达成共识后,才会真的执行有力,让咨询项目得以顺利落地。
那么该如何达成有效的共识?就是这4步法。
为什么要锚定共同目标?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有一次在去视察自己的油田时,发现油田管理极其混乱。
他特别愤怒,对着油田经理就是一顿臭骂:“为什么我一来就能发现的问题,而你们整天待在这里却发现不了?”
旁边一位策略顾问淡定地说:“先生,这是您自己的油田而不是经理的油田。”
作为经营者,洛克菲勒关心的是企业的效益,所以对于机器耗损、产油效率等大小事宜都很关心,但油田经理只不过是一位雇佣者,给老板打工,自然不会事事上心了。
你看,位置不一样,思想就很难统一。
那么,怎么办呢?你要去了解员工的动机,去挖掘他的需求,扣动心灵扳机,将他的需求和团队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描绘共同的梦想。
所以共创时,就要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做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对每一个人有什么影响?
核心就是要描绘美好的愿景,并且塑造共同的目标。
在最艰难的情况下,共同的目标和超越自我的信念才能激发出最磅礴的意志力量。
为了达成有效的共识,作为领导,不能强压别人,而是要引导充分讨论。
具体怎么做?
有一个原则,即:听大多数的人声音、和少数人商量、一个人做决策。
1.听大多数人的声音。
你不能一言堂,因此,要充分听取每一个人的意见,看看每个人的想法是什么,每个人的看法是什么。
这既是调查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从群众中来,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和分析,可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从而制定出好的路线。
2.和少数人商量。
听了大多数人的声音后,你可能已经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个更深入的观点。
这时,还要和少数人讨论,和核心人员进行共创。
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合理地“制造”冲突,一定要有反对的声音。
美国通用汽车总裁斯隆非常看重这一点,他主持一个会议,如果会上没有面红耳赤的争论,高层提出的方案得到了全员拥护,他就会宣布:“现在休会,等到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再开会决策。”
有争论,更容易激发出好的路线。
3.一个人做决策。
有争吵,就意味着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最后,你要站出来拍板。
最怕的就是意见截然不同,争执不下,然后一直争论。结果什么也干不成。
邓小平说:“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核心就是大致看清楚了方向,就要投入行动。
所以为了达成共识,引导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
决策前,我们可以充分沟通。
一方面是让大家群策群力,一起出主意。
另一方面是要沟通该怎么干,要拉齐认知,对齐信息。
既要和领导反复沟通,确认目标的预期,进度和验收标准。
也要和下属充分沟通,为什么要做这个事,如何去做这个事,以及做成这个事有什么好处,一定要沟通清楚,说明白。
这就是说的,要在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让大家能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
这就是所谓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旦沟通完毕后,所有人都要形成承诺,做到决策前充分沟通,决策后坚决执行。
也许执行的过程会有不少的难点和卡点,但所有人一定要拿出100%的执行力,就没有任何借口,直到拿到结果。
最后,所有人都做出了承诺,那么还要跟踪执行情况,来维护共识。
共识,从来都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要在执行的过程中去看有没有坚守共识,或者检验共识有没有错误,是否需要迭代。
所以维护共识,不是片面的,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即“检查-反馈-迭代”循环。
1.检查。
在执行过程中,要去检查执行情况,同部门、团队的个人行为是否与共识的目标保持一致?是否存在“各唱各的调”的情况?
在面对突发问题时,团队成员做出的临时决策是否遵循了共识的基本原则?
人都有懒惰的一面,通过检查,保证大家得以有效推进。
2.反馈。
一检查,就会发现问题,也就会有反馈。
比如,会发现执行不到位,是因为沟通不充分,下面的人并不理解。
比如,团队成员执行不力,是情感上不认同,在利益上有抵触。
再比如,当初的共识是基于当初的条件提出来的,但环境已经变了,原来的共识已经不太有用了。
所以这一步是要去检查,要去发现问题。
3.迭代。
如果是沟通不充分,导致大家对同一个共识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就要反馈行动, 重新澄清、解读,用执行中的案例进行具象化说明。
如果是共识认同不足。就需要需要深入沟通,了解阻力来源,调整激励方式,或对共识本身进行局部优化以争取更广泛的支持。
如果是共识本身过时或错误。当初形成的共识是基于当时的信息和环境。外部环境可能已发生变化,原有的共识可能不再适用。这时候,就要启动共识的迭代程序。
根据这几个步骤,形成循环,从而在共识的基础上,一步步执行到位。
最后总结一下,没有共识,就不要谈执行力。如何才能达成有效的共识?第一个,锚定共同目标;第二个,引导充分讨论;第三个,公开形成承诺;第四个,动态维护共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丽俊”,作者:张丽俊,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0-27 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