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与高效能人士的差距,就在于醒来后的这10件事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真正的效率提升,无关凌晨五点的鸡汤,而在于你醒后第一小时的几个微小动作。文章来自编译。

六个月前,我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起床困难户。

三次按下贪睡按钮,躲在被窝里刷一遍推特,仓促开始的日子总是感觉……不对劲。

就好像我一直在被动应对,而不是主动掌控。

这不完全是职业倦怠,而是一种更不易察觉的状态:精力、注意力和信心的缓慢流失。

最苦涩的是什么?我知道自己有能力做得更好——但我就是找不到那个开启状态的开关。

然后,在凌晨两点的一次网上冲浪时,我读到了一篇关于晨间微习惯的复利效应的文章。

它不是那种“要么凌晨5点起,要么就完蛋”的戏剧性口号,也不是包含47个步骤的奇迹流程。它只是一些非常实用的晨间小事,但据说能在几个月内对专注力、健康和心态产生巨大影响。

虽然半信半疑,但渴望改变的我还是决定开始这个实验。

在六个月里,我每天早上都坚持这10个习惯。

没有任何例外:“今天就跳过吧。”

没有任何借口:“我晚点再补上。”

结果呢?这么说吧,我的朋友们开始问我是不是加入了什么生产力邪教。

习惯一:我不再让手机唤醒我

在实验之前,我每天睁眼第一个接触的东西就是我的手机。

而且,不是为了听什么启迪智慧的播客,只是为了刷推特、看Slack,还有那些积攒了一整晚的、充满被动攻击性的群聊消息。

这感觉无伤大雅,但从神经学的角度来看,这简直是一场噩梦。原因如下:

一大早就查看手机,会让你的大脑几乎立即进入应激模式。

你任由外界的输入——消息、头条、通知——来决定你的精神状态,甚至在你还没想好今天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之前。

于是,在这六个月里,我晚上睡觉时卧室里不放手机。我去亚马逊买了一个12美元的闹钟(丑得要死,但很好用)。

第一周简直糟透了。我的手指真的会因为想刷手机而抽动。我会在迷糊中醒来,伸手去摸床头柜,结果摸到的只有木头纹理。

到了第三周,一种奇妙的精神空间感在清晨迎接我。我的一天不再从处理别人的紧急事务开始,我甚至在喝第一口咖啡前,都忍住了刷负面新闻的冲动。

结果?我早晨的焦虑感大幅下降。我不再感觉自己被别人的日程安排所绑架,我的效率曲线也不再是从零开始。

习惯二:我每天都整理床铺

是的,我起初也对这个习惯翻白眼。“整理床铺”这个说法听起来就像那些效率专家口中的“用牙线”一样:理论上对你有益,但既无聊又容易忽略。

转折点在于:这其实与床本身无关,而关乎于开启一天的势头。

如果一醒来就整理床铺,那么你在一天开始的几分钟内就已经完成了一件具体的事情。

从心理学上讲,这个成绩很小,但它传递了一个信息:我们是说到做到的人。

第一个月,我对此充满热情。床单拉得紧紧的,枕头拍得蓬松,不留一丝褶皱。

到了第四个月:这已经成了一个自动化的动作。我甚至不用思考——在我大脑刚开始苏醒时,我的身体就已经把它完成了。

结果?我的早晨感觉……更清爽,更有目的性……而且奇怪的是,我的整个公寓也变得越来越整洁,因为我的大脑开始期待其他事情的“搞定”!

习惯三:喝咖啡前先晒太阳

最难的部分是创造条件。我住在一个“阳光”有时候不过是个传说的城市。

不过,科学依据很明确——清晨让眼睛接触阳光可以校准你的生物钟,促进皮质醇(早晨那种有益的、能让你清醒的皮质醇)的分泌,并在咖啡因介入之前唤醒身体。

我规定自己,在想喝咖啡之前,必须先到户外待五分钟。不管天是晴是阴,毕竟,有光就是光。

第一周,我极其讨厌这个习惯。街上下着淅淅沥沥的雨,我睡眼惺忪,而邻居家的狗似乎对我的存在本身感到不满。

到了第二个月,我意识到一些奇妙的变化正在发生:我晚上入睡更快了,有时甚至在闹钟响之前就醒了。

结果?我的精力模式变得更加稳定了;午后的疲惫感消失了,我也不再需要靠第三杯咖啡才能撑到晚饭时间。

习惯四:在做任何事之前先喝一杯水

在此之前,我醒来的“第一杯”基本上就是咖啡,而且是大量的咖啡。

问题是:你应该先喝水,因为你的身体在醒来时是脱水的。夜间,水分会通过呼吸和出汗流失,而脱水会迅速破坏你的注意力、情绪和消化功能。

我每晚睡前都会在厨房台面上放一杯水。这样,我早上就没有任何借口了。

起初感觉……没什么特别的。但后来我发现,早晨的迷糊感开始消散得更快了,消化功能在改善,令我惊讶的是,皮肤状况也变好了。

结果?我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想喝水。那杯水无疑帮助我将偶尔喝水的习惯,变成了一天中持续补水的稳定流,带来了复合效益。

习惯五:运动5分钟

我说的不是来一次正式的锻炼。不用去健身房,不用穿紧身裤,也不用摆出适合发在Instagram上的姿势。

只是用任何能唤醒我的方式,活动身体五分钟。

有时候是做俯卧撑和深蹲,有时是拉伸,或者干脆跟着令人尴尬的2000年代初的歌单跳舞。

重点从来不是消耗了多少卡路里,而是它总会向我的大脑发送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还活着,我们在动,是时候活跃起来了。

到了第二个月,五分钟变成了十分钟。到了第六个月,这已经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以至于跳过它感觉就像没刷牙一样。

结果?我再也没感觉身体僵硬过,我的体态变好了,而且当我坐下来开始工作时,我的头脑非常清醒。

习惯六:写下当天想干完的三件事

有段时间,我每天都从列一个包含二十个项目的庞大待办事项清单开始——其实我永远也完不成那些事情。大多数时候,我到一天结束时都感觉自己像个失败者。

我改变了策略:我只写下当天要完成的三件高价值的事情。不是跑腿杂务或瞎忙活——而是那些一旦完成,就会让我觉得这一天没有白过的事情。

这迫使我分清主次,诚实地面对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奇怪的是,我经常能超额完成,因为我的大脑不再被一张不可能完成的清单压垮。

结果?我的注意力变得更加集中。我不再追逐“虚假的进度”,而是开始在重大项目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习惯七:静坐两分钟(无需冥想)

这个习惯真的让我感到意外。我一直以为“早上静坐”是硬核冥想者,或者那些住在林间深处小木屋里的人才会做的事。

但我从中认识到:你并不需要念诵咒语或寻求禅宗的顿悟,才能享受刻意安排的两分钟静默。

我只是坐在沙发上,端着我的咖啡(是的,到这个时候终于可以喝咖啡了),没有手机,没有音乐,也不做任何计划。

只是呼吸,留意公寓里的声音,让我的大脑与身体同步。

一开始感觉很别扭。我的思绪开始乱飞,总想去拿手机或开始写日记。但到了第三周,我竟然开始期待那两分钟的静默了。

这就像我的大脑在开始冲刺前跑的一圈热身。

结果?那之后的早晨不再那么狂乱,而且我发现,对当天晚些时候出现的意外问题,我的情绪反应也变小了。早晨那短暂的抽离,在几小时后以平静的心态回报了我。

习惯八:读一页书激励自己

我似乎总也无法实现“多读书”这个目标。几个月过去了,我那堆珍爱的书上灰尘越积越厚,却没读完一本。

解决方案是:降低门槛。

我每天只读一页任何能给我启发或让我学到东西的书。就一页。如果读完就停,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背后的“算计”是,一页会变成三页,三页会变成十页。在六个月内,我通过这种方式读完了七本书——弥补了我过去许多年没有读书的空白。

结果?每天早上打开电脑前,我都感觉精神世界很充实;此外,我会在会议、交谈和创作思考中会回想起这些书里的道理,这让我感觉更加自信。

习惯九:上午10点前,避免“伪工作”

这一点比较棘手,因为意味着要彻底告别我最喜欢的拖延术:清空收件箱、到处查看分析数据,或者重新整理我的Notion仪表盘。

这些事情感觉很有成效,但并不会带来任何真正的进展。因此,在六个月内,我严格禁止自己在起床到上午10点之间做任何这类事情。

相反,我把头脑最清醒、敏锐的时间用在了真正需要脑力的工作上:写作、解决问题和创造。

到了第三个月,我意识到我甚至在大多数人开完第一个会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我最重要的工作。

结果?我的产出翻了一番,工作时间却没有增加。现在我的下午变得空闲,一天结束时,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时间用在了何处,生活变得很惬意。

习惯十:工作开始前,回顾“胜利”

最后一个习惯不是为了安排一天,而是为了提醒自己,我足够强大。

在拿出笔记本电脑前,我会写下前一天取得的任何一个胜利,无论那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这也许是发了一封很难下笔的邮件,在锻炼中创下了个人最好成绩,或者仅仅是在午夜对Uber Eats外卖说了“不”。

这个习惯不易察觉,但变更作用巨大:它让我以一种胜任的状态开启新的一天。我不再去想我还没完成什么,而是提醒自己,我已经证明了我能做成困难的事情。

因此,我发现自己在面对工作时更加自信,更少怀疑自己。就好像每天早上我的动力储备里又增加了一点点能量。

六个月的转变

最初几天,这些习惯感觉像是“额外的待办事项”。在头两个星期里,我甚至觉得我可能在浪费时间。但随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这些习惯并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耗尽我早晨的精力,反而给了我更多时间。

这并非显而易见——我的早晨时长并没有变——但在另一种意义上,我到了午餐时间,就已经充满了动力、思路清晰并且精力充沛。

以下是半年后其他的一些不同之处:

我的反应不再那么被动。我不再在一大早就来回切换于Slack、邮件和新闻头条之间。

我完成了更多的工作。早晨的深度工作让我晚上不再需要手忙脚乱地赶工。

我感觉更健康了。补充水分、活动身体和晒太阳改善了我的睡眠和精力。

我更信任自己了。兑现对自己的承诺,即使是微小的承诺,也为我注入了沉静的自信。

为什么这套方法有效

这些习惯的目的并不是要带来奇效。它们之所以有效,是因为:

提供早期胜利:即便是微小的早期成就也能触发多巴胺的释放,从而建立一个鼓励高效行为的循环。

恢复你的精神带宽:避免无意识地刷手机、制定虚假计划或让自己决策过载,能让你将最清醒的头脑留给真正重要的事情。

有目的地开启一天:写下优先事项、静坐和回顾胜利,会让你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引导。

这就像让你的人生产生符合效应:起初收益并不巨大,但会慢慢增长,直到某一天,你发现自己已经站上了新的台阶。

如何轻松开始,避免不知所措

这是我的真诚建议:

不要明天就一次性给自己增加这10个习惯。那是通往倦怠的捷径。

你应该这样做:

第一周从2个习惯开始(我推荐:不在卧室放手机,以及醒来先喝一杯水)。

一旦这些习惯变得自然而然,每周再增加1个新习惯。

在2到3个月内,所有这些习惯都可以轻松养成。

并且请记住:错过一天并不会导致你的努力作废。目标不是完美,而是持之以恒。

关于“势不可挡”的幕后真相

我曾经以为“势不可挡”意味着永不停歇地工作,对每一个机会都说“是”,在精疲力竭中拖着自己前行。

现在我有了不同的看法。

势不可挡其实并非指永不疲倦,而是建立一个不可动摇的基础,这样当生活突生变故时,你的势头也不会消散。

这与每天早晨那些琐碎的,默默无闻的胜利有关,积小胜为大胜,最终汇聚成一种生活状态:你相信自己能坚持做成任何事。

半年前,我试图追逐完美的晨间流程,因为我以为它能“修复”好我自己。

而现在我明白,它只是一套工具,帮助我不断地为成为最好的自己而努力,直到那个更好的自己成为我的常态。

而说真的……那种感觉,就挺势不可挡的。

译者:boxi。

发布时间:2025-10-27 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