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几位创业者聊了聊,发现AI应用尤其是情感陪伴类AI应用的热度比想象的要高得多。
其中一位创业者不但做情感陪伴类AI应用,还联名IP做具身智能产品,面向海外。得益于中国完善的硬件供应链,以及开源大模型,AI创业门槛大为降低。
全球AI应用市场正逐步告别概念炒作,进入落地应用的黄金期,AI工具也渐渐褪去了遥不可及的光环,摆脱“硬核科技”标签,全面融入日常生活。
“中国的应用是世界顶尖的,微信远远打败Whats App,抖音远远打败TikTok,很多应用都是碾压美国的应用。所以当AI应用来到的时候,中国也可以扬眉吐气。”早在2024年,对中美两国科技业都有着深度洞察的李开复在演讲中,就对中国AI应用前景抱着极大的信心。
当时,李开复称,通过这几年投资初创独角兽,为各地政府AI落地建言献策,他充分相信中国公司最终可以通过“多快好省”的成熟打法在AI时代站稳脚跟,在应用层面完成对拥有大模型优势的美国企业的超越。
众所周知,AI模型的性能高度依赖于高质量的数据和用户反馈,用户反馈的真实数据可以优化技术路径,降低研发成本。因此,用户规模增长与技术迭代可以形成正向循环。
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短短半年时间用户数量增长2.66亿人,普及率升至36.5%。
有业内直言,中国就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应用市场和AI应用市场,亿级的数据红利是海外市场用户群体无法复制的,中国的人口基数和制造业优势,能够帮助在基础模型研发领域暂时处于后发位置的中国企业实现突围。
近期,在旧金山举办的TED AI大会上,李开复更是直言:“在AI硬件和机器人制造方面,美国正在被中国超越。”
8月,a16z发布了第五版全球Top100消费级生成式AI应用榜单,在按照月活用户数排序的移动端Top 50榜单中,中国开发者的产品占据了22席。
统计显示,全球AI应用市场中,生活场景已成为AI企业厮杀的主战场,操作简单、无需专业知识的“低门槛”AI应用使得日常愿意拥抱AI的人群规模正在显著扩大。目前,实用指导、信息查询、写作辅助三大场景合计占比近80%,构成市场基本盘。
中国企业也在重重困难中乘势而上,探索AI应用出海的可能性。根据未来智库统计,2025 年全球AI应用出海访问量突破76 亿次,中国企业占据约50%,部分国产AI应用类产品已经在海外打出了招牌。
那几个AI 创业团队之所以有信心,是因为已经有人趟出了条路。
2023年,情感陪伴类AI应用Talkie横空出世,在Google Play多个国家的娱乐免费榜持续霸榜前10位。上线一年后,Talkie在全球的月活跃用户突破1100万,主要用户来自美国市场。非官方统计显示,2024年Talkie的营收达到7000万美元。
虽然Talkie官方所有权归属一家新加坡公司,但背后真正母公司是被业内誉为“AI六小龙”之一的MiniMax。
Talkie抢得中国AI应用出海的头彩有偶然也有必然。
从出生就在跟互联网打交道的“Z世代”,一方面渴望获得心理层面的理解与支持,相比自己的父辈更加看重情绪价值,另一方面,每个人又很难有耐心为他人提供恰到好处的情绪价值,人与人之间的线下沟通越来越少。
生成式AI提供了一种在社会生活中很难得到的奢侈体验,即AI可以做到24小时随时随地接受一个人提供的信息,不会受其负面情绪感染,并给予百分之百的正面反馈。
对于在生活中感到孤独疲惫的“Z世代”,和AI交往没有心理负担。
从ChatGPT引爆AI对话伊始,情感陪伴就是各家公司都认可的深耕赛道之一。然而,受限于国内的一些监管政策,情感陪伴类产品在大陆市场的运营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较高,许多公司不敢在国内市场开展实践。
美国是AI浪潮的发源地,AI大模型早期提供的英语信息远比中文信息精准,更有利于结合语境给出精准的反馈。此外,中国游戏行业出海在过去十年取得了显著成果,而情感陪伴类AI产品可以快速将恋爱类和二次元游戏出海经验进行搬用,其内部的商业模式也可以借鉴游戏的付费机制。
种种因素促生了Talkie的一炮而红。
Talkie不给用户预设标签,通过对话逐步明晰用户需求、打造定制化情感交流以培养用户粘性的交互体验和以卡牌游戏形式在短期内快速实现“广告+内购+订阅”商业变现模式。
Web 3.0时代成功的中国企业在出海思路上也有了明显的转变,已经完成了从“Global(全球化)”到“Glocal(全球本土化)”的范式转移。在消费端的博弈中,谁能将技术嵌入用户最高频的场景,谁能打磨出最佳使用体验、培养用户付费习惯,谁就能掌握商业的主动权。
在一段时期,Talkie因为其AI原生和海外市场原生成长的双重特质,几乎成了所有AI出海产品团队会仔细分析的标杆。
当然,Talkie的成功也反哺了国内市场。几个月后,MiniMax在大陆推出了星野,主打中文沉浸AI社交应用。
7月,MiniMax完成了近3亿美元的C轮融资,公司估值升至40亿美元。有消息称,MiniMax计划在年内上市。
除了情感陪伴类应用,教培也是中国AI应用出海的主攻方向。
据第三方统计,AI教育学习赛道在今年第三季度迎来67.51%的爆炸性反弹,月活用户数达1.05亿,教育已经是AI落地的关键场景。
由于文化传统,中国的教培服务,尤其是应试教育培训,在全球都算得上数一数二。受困于“双减”政策,国内多家头部教培公司从几年前就将大量的成本投入到了出海探索中,尝试寻找新的增量。
2019年,猿辅导推出了CheckMath的早期版本;2020年,字节跳动在海外市场上线了拍照搜题工具Gauthmath(Gauth前身);2023年,作业帮在海外市场上线了主打AI辅导的Question.AI。此外,由连续创业者周立打造的Answer.AI也在海外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某种程度上,由于海外教育类AI产品主攻方向以大学生为主,更突出普遍的工具属性,对于考试和应试的研究深度并不够。因此,国产教培服务应用从出海伊始就填补了海外诸多市场“即时解题”工具的空白。
对于经历过应试教育洗礼的中国人,应该很容易理解实时获得准确且详细的解题步骤、快速熟悉“做题家”思维给习惯了快乐教育的欧美学生带来了多大的“冲击”。
随着生成式AI功能的全面融入,这些脱胎于中国市场,扎根于海外市场的AI教育类应用功能在不断完善丰富。不仅可以即时进行知识点梳理,形式用户专属的学习记录,还通过与本土老师强化合作,推出真人答疑和教学讲解。
随着用户规模扩大,一些应用还在试水社区搭建,引导用户进行学习心得和生活碎片分享,从答题逐步演变为涵盖学习全过程的“AI学习伙伴”。
由于教培服务的主要目标受众是青少年,与TikTok的活跃群体高度相符,背靠字节跳动的Gauth,今年以来明显加大了在TikTok推流营销的力度。营销的思路也十分讨巧,不强调枯燥的学习应试,而是将Gauth塑造为符合AI时代的便捷生活方式之一,让青少年用户群体自发表达认可,进一步吸引新用户。
10月,Gauth登上了美国App Store 教育类免费榜榜首。根据估算,Gauth今年流水有望超过1400万美元,90%营收来自美国市场。“免费使用+增值服务”的商业模式逐步稳固。
但各家公司在积极出海的同时,也需要拿出更多的精力来思考如何处理面临的风险。
2024年底,Talkie在美国iOS应用市场下线。尽管官方解释为“技术原因”,但从坊间消息来看,大概率是与苹果的安全政策和数据合规要求有了冲突。下架虽然未影响Talkie的日常运管,但对Minimax的融资进程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雪上加霜的是,9月,迪士尼、环球影业、华纳兄弟探索三大好莱坞巨头联合在加州法院提起对MiniMax的侵权诉讼,指控其在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将经典影视角色用于AI模型训练及影视内容生成。
尽管如何界定AI大模型训练是否侵权仍是全球普遍性难题,只是在中美摩擦不断的大背景下,一家来自中国的AI公司,确实更容易被好莱坞拿来作为维权对象,毕竟法庭的天平是会有倾向性。
而在教培领域,由于核心用户是未成年群体,美国监管机构随时可能挥着“未成年保护”和“数据安全”大旗限制中国企业的发展,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此外,由于年轻人对AI越发依赖,教育界已经在担心AI会对培养个体独立学习、思考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收紧AI工具的适用范畴。
合规层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所以中国AI企业想打开海外市场,并站稳脚跟,就必须在当地找好盟友。那位做情感陪伴类AI+具身智能产品的创业者一开始就与有当地资源的人士合作,由他处理市场拓展、合规事务,他和团队专注于产品、服务开发。
这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时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打法如出一辙,也是欧美企业进入中国时的策略。
移动互联网的基础ARM 处理器、智能手机、LBS、Android 和iOS 操作系统都源于英美,但在中国创造了最为庞大的市场,很可能AI 时代的剧本也会是如此。即便AI 对算法、算力、电力的需求呈指数级上涨,也更为敏感,但从熟悉且擅长的领域下手,中国企业正逐渐走出了一条可行的“AI应用”出海之路。
那位创业者告诉我,“老外们并不知道,他们无比依赖的AI伴侣,会是中国人做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最话FunTalk”(ID:iFuntalker),作者:何伊然 ,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0-30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