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市场再度上演热闹一幕。
11月6日,港交所迎来4家公司集体IPO——均胜电子(00699.HK)、文远知行(00800.HK)、小马智行(02026.HK)、旺山旺水(02630.HK)。无独有偶,大明电子(603376.SH)也于同日在上交所主板敲响上市钟。
其中,均胜电子开盘微跌0.91%,市值为338.07亿港元;文远知行开盘跌6.35%,市值为260.56亿港元;小马智行同样低开13.67%,市值为520.25亿港元;但旺山旺水则暴涨169.7%,总市值为150.84亿元;大明电子同样高开298.41%,总市值为200亿元。
至此,今天共有5个IPO诞生。
如此这般热闹景象对于近日的二级市场而言,已成常态,就在上周的10月28日,二级市场便迎来了7家企业集体鸣锣。
正如投资人所调侃,“上市的锣都不够用了。”而这一幕,不过是今年二级市场火爆的具象化表现。
五段资本叙事在同一天的日历上交汇,把原本平常的周四写成一篇密集的“招股诗”。
在这五家上市公司中,两家同样创始人源自百度、同样专注自动驾驶、同样选择双重上市的企业——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尤为引人注目。
自动驾驶领域的两颗明星此番在港交所同台竞技,背后是一段师出同门的渊源。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的创始人均出自百度,可谓系出同源。从招股资料来看,两家公司的业务规模旗鼓相当,发展路径也颇为相似——都在2024年成功登陆美股市场,如今又同步推进回港上市。这种不约而同的战略选择,使得今天的港交所成为观察中国自动驾驶行业发展态势的独特窗口。
文远知行作为L4级自动驾驶领域的全球先行者,已经在全球11个国家的30多个城市部署了自动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根据其招股书,公司拟将募集资金的约40%将用于开发公司的自动驾驶技术栈,包括基础设施和核心能力、数据、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和运营平台;约40%将用于加快公司L4级车队的商业化量产及运营,以提升公司自动驾驶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质量,并扩大公司未来五年的业务规模;约10%将用于建立必要的营销团队和分支机构,以拓展现有市场及更多市场,以及投资未来五年的营销活动;约10%将用作营运资金和一般企业用途。
这一资金分配方案清晰地反映了自动驾驶企业当前的发展重点——一方面需要持续投入技术研发保持领先优势,另一方面必须加速商业化落地实现自我造血。
小马智行同样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自动驾驶公司,已在中美多个城市设立研发中心,并率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此次港股上市顺利落地,小马智行同样形成了“美+港”双重上市架构,这不仅能够拓宽融资渠道,还能提升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根据公开资料,小马智行已与丰田、广汽等整车厂达成深度合作,在北京、广州等多个城市获准开展全无人Robotaxi服务。
与此同时,同天IPO的另外三家上市公司也各具特色。
均胜电子专注于机动车零配件与设备领域,这家从宁波走出去的汽车安全与电子老将,早在2011年就已登陆A股。当时公司通过借壳辽源得亨成功在A股上市,如今再赴港股,意在把全球客户和供应链放进同一个流动性池子里。
旺山旺水的名字听起来最柔软,身上却有个“国产伟哥”的标签。主要是由于公司用于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的核心产品TPN171新药“昂伟达®”在今年7月获批上市。但“国产伟哥”的标签并非旺山旺水的全部,真正构筑公司长期护城河的,是旺山旺水覆盖抗病毒、神经精神及生殖健康三大治疗领域的九款创新资产矩阵。而“昂伟达®”不过是其庞大拼图中的一块。
港交所四声锣响余音未了,上交所主板的钟声接力般传来。
主角是一家深耕汽车电子零部件配套领域三十余年的隐形冠军——正加速驶入行业赛道最前端的大明电子。被视为整车的“智能网络”的车身电子电器控制系统,是大明电子长期深耕的主阵地。目前,大明电子的客户涵盖比亚迪、上汽、一汽等主流车企。此次IPO拟募资约4亿元,主要用于“大明电子(重庆)有限公司新建厂区项目(二期)”建设及补充流动资金,以进一步扩充产能、夯实产业布局。
至此,一天5个IPO来了。
5个IPO中,均胜电子、文远知行、小马智行这三家企业均为二重上市。顺着它们身后望去,一场持续进行的双重上市潮映入眼帘。
先从3月10日说起,这一日,赤峰黄金登陆香港交易所,成为今年首家“A+H”公司。同在3月,宁德时代取得了中国证监会国际司出具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并于5月成功登陆港交所,且一举刷新过去四年香港最大IPO的纪录。
同在5月,创新药龙头恒瑞医药正式在港交所上市,成为近五年港股医药板块最大IPO。进入6月,海天味业也跻身“A+H”队列中,除了是2025年迄今消费行业规模最大的港股IPO项目外,同时也是同期整个市场仅次于宁德时代的第二大港股IPO项目。
上述A股龙头的选择并非个例。
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热度持续攀升,多家A股龙头企业加速布局资本市场,谋求赴港上市。据融中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约百家A股上市企业递表港股,其中宣布将冲击港股IPO的不乏立讯精密、欣旺达、阳光电源等A股龙头企业。且今年以来不乏宁德时代、蓝思科技、三一重工等千亿A股巨头成功登陆港交所。
千亿巨头“A+H”最新一幕就发生于前一日。11月5日,赛力斯成功登陆港交所,作为首家“A+H”上市的豪华新能源车企,赛力斯也超越奇瑞汽车成为2025年港股最大车企IPO,同时也是亚洲科技板块年度最大IPO之一。
赛力斯的故事始于重庆嘉陵江畔的弹簧厂,创始人张兴海1986年以8000元启动资金创立凤凰电器弹簧厂,凭借自主研发的汽车弹簧技术打破日本垄断,将进口弹簧价格从1美元压降至1元人民币以下,迅速占据全国九成市场份额。
20世纪90年代,张兴又海敏锐捕捉到汽摩配件机遇,带领企业转型生产减震器并打入海外市场。2003年,他抓住东风集团合资机遇,联合成立东风渝安车辆公司(后更名小康股份),2005年首款微车上市后连续十年稳居行业前三,奠定了整车制造基础。
面对2010年后燃油车市场饱和,张兴海于2016年启动第三次创业,带领小康股份登陆A股并开启新能源转型。2021年与华为深度合作成为关键转折点,双方以智选模式打造问界品牌,首款车型M5上市15个月即实现10万辆交付,创下行业纪录。2022年公司更名为赛力斯集团,战略重心全面转向智能电动汽车。
三十九载商海浮沉,张兴海掌舵的企业先后经历三次创业蝶变,从一根弹簧的精密锻造起步,到以新豪华智能电动车树立行业标杆,这位在制造业深耕近四十年的“老兵”,用时光与汗水完成了一场从幕后到台前的逆袭叙事。港股上市后,赛力斯计划投入118亿港元用于研发与全球化布局,目标2026年实现百万辆产销,持续以“软件定义汽车”重塑豪华出行体验。
从A股巨头选择“A+H”,到今日两家美股上市公司同一日赴港双重上市,这场浩浩荡荡的赴港二次上市浪潮还在持续。
今日新上市5家企业中,4个来自港交所。但港交所的IPO热潮远不仅限于此。
根据毕马威最新发布的《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2025年中期回顾》所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IPO市场共筹集609亿美元,上市宗数达544宗。其中,香港以1071亿港元(约合139亿美元)的集资额独占鳌头,较2024年全年增长22%,上市宗数达42宗,涵盖主板、GEM转板及De-SPAC项目。美国两大交易所紧随其后,但集资总额同比下降8%;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分列第四、第五位。
其中,港股2025年上半年IPO集资额为近十年来同期第二高,仅低于2021年历史峰值。目前,香港主板上市申请宗数已超200宗,涵盖制造业、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多元领域,预计全年IPO数量将达90至100家,集资总额有望突破2000亿港元。
2025年下半年,港股IPO市场热度依旧。随着上市申请储备充裕,科技、消费、高端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将持续登场,撑起“硬科技突围、消费升级、能源转型”的主线。
硬科技赛道里,特专科技18C机制仍会是未盈利创新企业的“加速器”,机器人、创新药械等领域的头部玩家将密集递表,基石投资者会更看重技术壁垒与商业化进度。消费端,“A+H”上市模式成主流,多家A股龙头借港股强化国际化布局,既能吸引国际资本,也让“双市场流动性溢价”更明显。能源转型领域,动力电池、光伏材料企业的赴港募资,会继续绑定产业链资本与地方国资,形成“产业+资本”的协同效应。
且随着地缘政治格局演变,香港将成为全球资本配置中国资产的核心平台,2025年或重夺IPO集资额全球榜首。
背后离不开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在2025年5月7日国新办举行的“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未来将不断深化市场开放,大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大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稳步推进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支持在港推出跨境投资和风险管理产品的对港合作的各项举措。”
展望未来,如港交所CEO陈翊庭所示,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资本市场,这是内地的几个交易所及港交所多年耕耘的成果。接下来,需要把中国资本市场打造成为多层次的市场体系,而在多层次的市场体系中,几个交易所可以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如科创板聚焦硬科技“卡脖子”攻关,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港交所则凭借国际化优势,成为新经济企业对接全球资本的桥头堡。这种协同效应将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吸引更多优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而一级市场的锣声,必将随着这场变革愈发清脆响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融中财经”(ID:thecapital),作者:冯晓亭,编辑:吾人,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06 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