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公司开始做短剧,行业真正的变化才刚刚开始

在日前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中,有一个数字引发了行业侧目——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62亿,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首次超过电影票房,成为内容消费领域的新兴赛道。

这个原本在产业分层中被视为“轻量级内容”的形态,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完成从边缘到主流的跃迁。

几乎与此同时,许多以电影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已经给出了明显的动作。

在华谊兄弟三季报中,这家以电影制作而闻名的公司已经将短剧作为重点发力方向之一。公司建立的短剧厂牌“华谊兄弟火剧”,目前已与阅文、点众、中文在线等建立合作。而就在11月6日,华谊兄弟推出“H·AI火种计划”,公布了包括《0号档案之双鱼玉佩》《家规七则》《绯夜将至》在内的9部AI短剧片单,以及一部名为《欧拉恒等式》的AI电影项目。

博纳更早将AI短剧纳入公司蓝图,构建了短剧制作、IP电影开发、AI影视垂直应用及面向行业的电影前后期技术解决方案等多条并行业务线;横店影视也在三季报中明确提到,横店影视在原有电视剧、网络剧、网络电影制作、宣发等业务基础上,以短剧发展为新的增长点。截至报告期末,已设立“大横小竖”短剧品牌,多部短剧已在红果、番茄、爱奇艺等平台播出,同时积极引进海外短剧项目来横店合作拍摄,目前已与相关海外公司签约合作。

就连营收更稳健的光线传媒,也在10月下旬明确表示公司始终高度关注微短剧市场的发展趋势,目前正在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该领域,并已筹划投资组建相关公司。

表面上看,这是电影公司对新风口的响应。但从上市电影公司的动作与整个行业状况来看,选择用短剧当做备选,更像是一场已经无法回避的现实转向。

下场的必然性

电影行业的收益结构曾经是“慢”但“稳”的。从项目立项到票房回收,运作周期虽长,但好作品可以带来足够高的边际回报和品牌效应。

但这个逻辑的前提是市场的“确定性”仍然存在。然而过去几年,这种确定性被不断稀释。疫情对院线的冲击只是导火索,随后是行业产能不足、观众观影习惯的碎片化、档期竞争的白热化、甚至是新娱乐模式对注意力的长期分流。曾经靠一两部大片支撑公司成长的路径,变得越来越承压。

在制作端,这种变化尤为明显。

曾经的民营电影公司龙头华谊兄弟风光不再,主控项目愈发稀少,陷入市场回报低、项目开发难的恶性循序;而重回A股的博纳也在主旋律商业大片风口消散后陷入低谷。博纳依旧相信大制作的回报,但一次重投意味着更长的等待和更高的风险敞口。当长周期与高不确定性叠加,公司的现金流与投资节奏就必须找到新的缓冲方式。

剧集曾被视作电影公司的自然延伸。

许多上市电影公司都通过投入剧集,试图借助分散内容品类来稳定收入。实践证明,剧集并非万能解。由于剧集创作、排播与平台高度绑定,产能并不比电影稳定多少,传统电影公司转型做剧,既需要重新积累经验,也要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关系以及项目囤积风险。而由于内容公司无法稳定控制周期,收益模型很难形成闭环。

短剧则从节奏上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它的基本逻辑是“小而快、可试错、可复制”。投资门槛远低于电影与长剧,制作周期可以压缩到数日或数周,内容的验证曲线亦远短于剧集和电影。这意味着公司可以以较小的单次投入进行多轮试验,从而快速积累对用户偏好的数据,构建可迭代复用模型。

两者结合的结果,是短剧成为一种“现金流友好”的内容形态。它不一定能像电影或长剧那样为公司创造长久的品牌影响力,但在当前的财务压力下,能够为公司提供短期的供血与试验场。

因此,电影公司下场短剧既有被动成分,也有主动意味。被动在于主营业务遇到的时间和现金流压力;主动在于,当市场已经证明短剧用户规模与变现能力后,公司主动将其作为恢复生产节奏的工具,而不是简单的营销噱头。

用AI削平不确定性

当短剧被认定为能带来“周转”的形态时,紧接着的问题是如何把这种周转放大、把实验成本继续压缩。这是AI进入图景的关键原因。

在华谊的新片单中,AI电影《欧拉恒等式》计划融合AI与CG技术,将AI与真人实拍相结合,将其打造成一部带有先锋创意特点的强商业类型大片,构建AI影视全产业链生态。

博纳则在更早就积极投身于AI影视。2023年底,博纳影业成立融合AIGC与电影工业化制片体系的AIGMS制作中心;2024年7月,博纳影业与抖音联合出品国内首部AIGC科幻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

在10月底发布的三季报中,博纳影业揭晓了AI业务进展,其中“博卡一键AI短剧”应用面向专业创作者开放使用申请。

报告显示,博纳影业以完整的“电影工业化体系+生成式AI技术”双重能力为核心,构建了AI与影视融合的智能生产模式,业务分为四大核心板块:短剧制作、IP电影开发、AI影视垂直应用及面向行业的电影前后期技术解决方案。四大板块共同组成“内容+IP+工具+方案”的融合布局。

当制作成本与创作门槛被有效压缩后,短剧的题材空间与数目会呈现指数级增长,生产端的规模化亦将变得可实现。

但可做并不等于市场买单,现在,行业里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华谊兄弟于2024年下半年创建短剧厂牌“华谊兄弟火剧”,短剧自媒体“新腕儿”曾对华谊兄弟已上线短剧播放热度情况进行系统观察,一言蔽之,“连扑不止”。博纳短剧虽然在精品化进程中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尚需要一部爆款验证其模式的优越性。

AI能压缩成本、放大试验频率,但它不能代替对受众心理与节奏把握的长期积累。电影公司若想在短剧赛道上取得长期优势,就必须完成比技术迁移更难的一步:把“电影人的叙事习惯”与“短剧的叙事逻辑”做到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外壳移植。

电影公司下场短剧,看上去是“从大到小”的降维参与,实际上是重新寻找能让内容生产重新运转的入口。而AI短剧的兴起,则像是将这条路径再度压缩、再度提速的一次尝试。能否在低成本、高频次的内容迭代中重新找回与观众之间的长期关系,将成为这些公司眼前的全新考题。

而无论结局如何,眼下的事实是明确的——短剧已不再可有可无,已经成为电影公司必须认真对待的战略命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犀牛娱乐”(ID:piaofangtoushijing),作者:小福,编辑:朴芳,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1 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