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不要将自己困入了技术的死胡同

你是否觉得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自身的技术优势正在被快速稀释?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编码能力、系统架构设计能力、数字化经验,正逐渐被自动化工具和通用模型所替代?当技术门槛不断降低,IT人在企业里的价值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什么有的企业从数字化建设那一刻起IT人就不受待见?是技术能力不足还是角色定位偏差?老杨认为除开企业的战略与定位因素不讲,有时候是IT人未能跳出技术本位的思维局限,将自己困入了技术的死胡同里。

为什么IT人不受待见

老杨在此处所指的“IT人”并非指所有从事IT运维的技术人员,而是泛指参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的IT管理者与技术人员。如果让企业领导及业务部门给IT人打个标签,最常见的如下:修电脑的、网管、难沟通、情商低........很难会有诸如:数字化专家、业务赋能者这样的正面标签。因此在办公室政治环境下IT人往往处于被动边缘地位,在资源分配与项目决策中难以掌握话语权,即便提出关键的技术方案也常被忽视。其实这些问题的根源最主要的问题还是IT人自身造成的,比如在与业务部门沟通时,有些技术人员往往过度聚焦技术实现而忽视业务需求的本质诉求,业务可能只需要一个小舢板过河,而技术人员却坚持要造一艘航空母舰,还反复强调其技术先进性,如果业务部门不接受,技术人员便认为对方不懂技术,继而产生轻视情绪,形成对立。老杨曾经遇到某公司的一位技术人员吐槽:根本没法与业务部门沟通,他们什么都不懂!然后这位技术人员宁愿坐在工位上发呆也不愿走出去了解业务的真实痛点。结果这种技术上的傲慢自然引发业务部门的偏见,久而久之,IT人便被贴上“难合作、难沟通”的标签,又难以做出成绩体现自身的价值,自然不受待见。

为什么IT人的路越来越窄?

没有上升通道与空间是最大的根因,大部分IT人的职业生涯往往止步于技术管理岗,很难向C字头决策层迈进。即便技术再精湛,若无法参与战略决策,便只能停留在执行层,沦为“技术工人”或者“高级技术工人”。对于企业而言,真正需要的是创造可见价值的人而非掌握某项工具或技能的人,虽然企业需要IT人,但更多的时候大部分企业仍将IT人定位为服务支持角色,而非价值创造者,这就注定了其发展通道受限且话语权薄弱。

在当前大部分的传统企业里数字化技术从来都不是核心竞争力,只是“锦上添花”的附属品,相对于其他部门难以获得较高的资源投入,这其中就包括IT人才的培养与晋升机会,也就是说数字化技术再优秀也只能体现在技术层面的优化与系统稳定性提升上,难以转化为可量化的价值输出。同时对于信息技术岗大部分的企业也未建立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与考核机制,导致IT人员的努力难以被量化评估,晋升更多依赖资历而非实际贡献。这种环境下,优秀人才逐渐流失,留下的往往是对现状妥协者,进一步加剧了IT部门的边缘化。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IT人似乎进入了一个死胡同:对外与业务脱节导致价值不被认可,对内又受限于职业通道与评价体系的缺失,双重压力下导致IT人即使在技术上再有突破也难突破组织天花板。

如何破局?

为什么在降本增效模式下IT人首当其冲?

老杨认为这与一些IT人自身的表现不无关系。除了沉迷于技术不善于价值呈现外,更在于其思维模式,始终停留在工具执行者的定位上,比如在软件开发环节,业务部门往往缺乏清晰的需求表达能力,而此时的IT人确认为业务需求模糊是业务的错,却从不主动引导梳理,而是抱怨完继续闭门造车,做出一套自认为完美但业务不认可的系统,导致系统上线即被下线,最终不仅浪费资源,更让IT部门背上“不接地气”的骂名,如此下去的后果就是业务即使有需求也不会再找信息部门合作,转而寻求外部供应商解决,内部的信任关系彻底瓦解,这也进一步削弱了内部IT部门的存在感。而此时如果IT人还以所谓的的技术、专业作为推脱责任的挡箭牌,不反思自身在沟通协同与价值转化中的缺位,便注定被边缘化。当降本增效来临时,信息部门自然成为被裁撤或压缩的首选对象。

因此若想破局,IT人必须走出技术的“围城”,不要以技术的优越性自居,要知道你的技术无论多优秀在企业无法产生价值,也逃脱不了被边缘化的命运。唯有转变思维,将技术转化成可量化的业务成果,才能真正赢得组织的重视与资源倾斜。而作为IT人,也不要沉溺于当前的技术,封闭在自己的舒适区中,除了深入业务,更要走出去学习,与行业内优秀的IT团队交流。唯有不断迭代自己的知识体系与工作模式,才能打破外界对IT的刻板印象。

最后老杨要说的是IT人不要将自己困入技术的死胡同,需要的是不断进化的能力与角色定位。如果你想与全国各地的甲方企业IT人交流共进,不妨加入老杨的社群在这里分享实战经验、碰撞思维火花,共同探索IT价值重塑的路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湘江数评”(ID:benpaoshuzi),作者:老杨,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3 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