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看出,这绝非简单的“卖身”或“套现”,而是星巴克精心设计的一场战略豪赌。星巴克通过让渡“控制权”,来换取博裕资本带来的“本土化”和“下沉市场渗透率”。
星巴克中国在“卖身”传闻一年后,终于找到了心仪的“买家”。
星巴克自2024年11月流传将“卖身”中国市场部分业务以来,曾有多家投资机构被指将成为星巴克中国的“合伙人”。直到今年10月,仍在传闻博裕资本、红杉资本、春华资本、方源资本、凯雷集团已进入“合伙人”的“决赛圈”。
如今终于尘埃落定,“合伙人”宝座由博裕资本竞得,其在本次交易中共获得星巴克中国60%的股权。据了解,合资公司的估值为40亿美元,包含了门店、烘焙工厂、人员等资产。新公司总部仍设立在上海,预计未来将把星巴克中国的门店数量增长约1.5倍至2万家。
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总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向博裕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支付给星巴克的授权经营收益。
那也就说明,星巴克仍然是品牌所有者,新的合资公司需要向星巴克总部支付品牌授权和产品供应费用。
能够看出,这绝非简单的“卖身”或“套现”,而是星巴克精心设计的一场战略豪赌。星巴克通过让渡“控制权”,来换取博裕资本带来的“本土化”和“下沉市场渗透率”。
初闻博裕资本之名,或许会误以为它是市场中的“新面孔”。然而,博裕资本自2011年成立以来一直深度聚焦于科技创新、消费零售以及医疗健康三大重点领域,目前投资组合超过200家企业。
虽然公司是生面孔,但其投资的公司都是各界的“大佬”。早在创立之初,李嘉诚基金会已落实入股博裕资本顾问有限公司(Boyu Capital Advisory Co. Ltd),但未披露入股的股权比例。之后的这些年,博裕资本还参与过阿里巴巴、网易云音乐、完美日记、极兔速递、小红书、蔚来汽车等消费与科技领域头部企业。
今年5月,博裕资本直接收购北京SKP约45%股权,交易估值达40亿—50亿美元。要知道,北京SKP商场此前多年销售额一直位于全国第一,直到2024年销售额才被南京德基广场超越。
从博裕资本的角度来看,此次收购是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持有北京SKP的股权,博裕资本能够深度参与到高端零售市场的运营中,借助北京SKP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资源,进一步拓展其在消费领域的业务版图。
星巴克新任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尼科尔去年9月上任后在公开信中表示:“在中国市场,需要了解实现增长的潜在途径,并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市场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
如今博裕资本的加入,的确能够为星巴克注入中国“血液”。
过去,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坚持直营模式,这确实能够保证每家星巴克的品控,但同时也意味着所有的成本、风险和扩张速度的压力都由星巴克自己一肩扛。
博裕资本在消费领域的投资版图涵盖多个行业,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资源网络,这正是星巴克在当前竞争环境下最需要的。有了博裕资本的“加持”,星巴克不再单枪匹马地面对复杂的中国市场。
根据两方的目标来看,星巴克在中国预计将开2万家门店,这需要巨额资本投入,引入博裕资本,意味着星巴克可以将这部分庞大的资本开支“分担”出去。这波操作对于星巴克来说是妥妥的“躺赢”,用别人的钱来扩张自己的版图,从而优化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全球其他市场或创新领域。
对星巴克来说,博裕资本除了是“金主”,还更像是一位“本地向导”。想要支撑近万家门店的高效运营,一定是需要在供应链、仓储物流和数字化系统上进行大规模投资。合作后,博裕资本或许可以引入其在物流、科技领域的被投公司资源,帮助星巴克中国构建更强大、成本更优化的供应链体系和数字化基础设施。
星巴克中国希望借助博裕资本不仅是体现在开店速度上,更在品牌调性、产品创新和会员运营等层面实现突破,避免在高速扩张中迷失自我。
所以说,博裕资本就是星巴克的一个既有钱,又懂中国消费市场“合伙人”。
所有的事情都不是无缘无故。星巴克这位咖啡巨头,之所以甘愿让控股权,绝非一时冲动。这一切都源于,星巴克中国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被“围攻”之中。
高端市场被蓝瓶咖啡等精品小众品牌持续蚕食,价格基本基本都在30元—50元之间,和星巴克的定价基本在一个区间。但是蓝瓶咖啡一直在做“精品”,这一相对空白的市场、瞄准的是对咖啡有着狂热爱好的小众人群。
中低端市场中,星巴克最大的“劲敌”是瑞幸咖啡。瑞幸咖啡凭借着超高的性价比与便捷的线上点单、线下自提模式,迅速抢占了大片市场份额。它推出的9.9元一杯的咖啡,对于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且瑞幸不断推陈出新,各种联名款、季节限定款咖啡层出不穷,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热度,让年轻消费者们趋之若鹜。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突破2400亿元,且62%的消费者将“质价比”列为首要选择标准,较2023年激增28个百分点。
这就直接导致了星巴克在中国高端市场上抢不过具有风格的小众品牌,又卷不过中低端市场的价格,最终导致份额在两端市场同步流失。
在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星巴克中国过去那套由西雅图总部主导的运营模式已经失灵。面对瑞幸咖啡、库迪咖啡等品牌的正面对冲,星巴克中国原有的模式和决策链显得冗长笨重,产品创新也时常“水土不服”。
从产品创新到营销决策,都需要层层上报至星巴克总部。在面对瑞幸“周周上新”的闪电战时,星巴克中国难以接招。
事实上,星巴克中国也不断在创新。资料显示,星巴克中国的产品创新目前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速度。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共推出78款创新饮品。只是,这些创新产品可能并不适合中国市场。
久而久之,消费者就会觉得星巴克的菜单难以满足“中国胃”。这种“水土不服”不仅体现在产品方面,在会员运营、社交媒体玩法、跨界联名等方面,星巴克中国也是被本土品牌远远甩在身后。
正是多重困境的叠加,让星巴克中国意识到,仅靠内部修补已无力回天。
如何在坚守与迎合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将是星巴克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其过往的发展轨迹来看,坚守高端定位一直是星巴克品牌塑造与市场拓展的重要目标。这种高端定位不仅为星巴克带来了可观的利润,更树立了其在消费者心中高端的形象,成为众多消费者心中咖啡文化的代表。
纵观全局,星巴克中国作为高手不惜放弃局部棋子,是为了换取全局的优势和最终的胜利。在如此的“围攻”之下, 表面上看星巴克中国让出控股权是退缩,但实际上这是在当前最现实、也最高效的进步之道。
《2025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国内咖啡外卖人均年度消费频次由2023年的3.9次提升至2024年的4.1次,同比增长5.1%。
从各家的门店数量来看,瑞幸咖啡早已迈入2万大关,门店数达到27152家;库迪咖啡门店数达到14519家,数量远超星巴克;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门店数也达到了8700家。
由此可见,对于星巴克中国来说,2万家并不是一个小数字。据多个公开数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门店数共计8011家。
单从供应链与数字化投入的角度来说,要支撑2万家门店的高效运营,需要在供应链、仓储物流和数字化系统上进行大规模投资。这对博裕资本和星巴克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星巴克此时在中国的境遇,和当年星巴克在韩国的境遇如出一辙。从韩国的经验来看,之后星巴克在中国大幅降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星巴克的咖啡豆必须从总部采购,所以原材料的成本几乎没有下探的可能。甚至在韩国还因汇率问题,最后造成星巴克韩国在去年、今年连续三次提价。
但星巴克后续根据韩国的本土问题,进行产品和菜单的创新,以及升级门店形态与体验,通过偶尔的优惠活动、会员专属折扣等方式进行小幅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星巴克稳住了在韩国的市场。
同理,在中国未来或许也会有一个“本土化”程度更深的星巴克,将给各类咖啡品牌带来更大压力。特别是在高端市场,星巴克有望推出更符合本土口味的产品,运营更加灵活的会员体系,带有品牌特色的小众体验。
从整个咖啡市场的格局来看,星巴克中国的这一系列动作,对瑞幸、库迪等中国咖啡品牌将会产生多维度的影响。
高端市场内,经过本土化升级的星巴克将凭借其深厚的品牌底蕴、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优质的服务,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它所推出的符合本土口味的高端产品和特色体验,会吸引那些追求品质生活、注重消费体验的消费者,成为高端咖啡消费的首选之地。
中低端市场则会是瑞幸、库迪等咖啡品牌激烈角逐的战场。它们可以凭借价格优势和灵活的运营模式,吸引那些对价格极为敏感、注重性价比的消费者。但同样需要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在价格和品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同时,随着消费者对咖啡文化的认知不断提高,中低端市场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提供基础的咖啡饮品,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此外,更直观的一点,各家在门店运营管理、骑手调度、订单处理速度等方面的极限能力,任何一方的效率提升都可能成为制胜关键。这也就导致,各家内卷之下,价格战与价值战或是会并行。
咖啡市场的竞逐,从此不再仅仅是咖啡杯中的风味之战,更是背后资本、模式与生态的全面较量。而最大的风险从来都不是竞争本身,而是无法顺应时代的进化。星巴克中国与博裕资本的“联姻”,看似是星巴克的破釜沉舟,实际上是其在顺应时代,后续能赢的结果并不乐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摘商业评论”(ID:xinzhainews),作者:砚声,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3 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