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谢幕」,留下了「两把标尺」

「我要安静辞职了。」巴菲特在 11 月 10 日发布的「谢幕信」中这样说。

信中,巴菲特谈到投资,他仍是那位乐于分享的 95 岁奥马哈老人。他提到伯克希尔偶尔股价会下跌 50%,但「别惊慌,伯克希尔会反弹」。

最让人动容的是,巴菲特相信,「伟大不是金钱、名气或权力,而是善行。善良无价。清洁工和董事长一样,都是人。」

这背后的命题是,如何判断金钱和幸福生活的关系?关键是两把尺子:内在标尺和外在标尺。

这个概念最著名的诠释者就是巴菲特:

内在标尺(Inner Scorecard):指你依据自己真正认同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自己。你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何而做,不主要看别人怎么看你。它是「你给自己打分的标尺」。

外在标尺(Outer Scorecard):指你以别人怎么看你、社会怎么看你、外部评价/声誉/比较标准来看自己。你活在别人的期待或评价中,而不是依据自我衡量。

巴菲特的核心观点是:若你能「满意于」你的内在标尺,那么你活得更加自由、更少被外界评价绑架。若你过度依赖外在标尺,就很可能「迷失」——你的行为标准变成迎合、表现、比较,而不是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在畅销书作家摩根·豪泽尔的新书《金钱的艺术》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19 世纪初的美国石油商人保罗·盖蒂,是人类第一个身价超过 10 亿美元的富豪,有 20 年时间一直稳居美国首富。他在自己占地 2.83 平方千米、拥有 72 个房间的城堡里接受采访时被问及,像现代国王一样生活是什么感觉?盖蒂只是耸耸肩——即使拥有世上最多的财富,他也并非活力四射、喜笑颜开。最后,盖蒂被问到最嫉妒谁,他这样回答:

我嫉妒那些比我年轻、强壮、开朗的人,那些性格比我好的人……我一直希望自己有更好的个性,更会逗乐别人。

这个回答耐人寻味,他看不到自己拥有什么,哪怕拥有最多的金钱,他依然没有建立对自己的认同感。

对两把标尺,巴菲特曾经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愿意做世界上最好的爱人,但所有人都认为你是最糟糕的?还是做世界上最糟糕的爱人,但所有人都认为你是最好的?

迷失在「外在标尺」

在我们想象中,财富是自由、是底气。但现实中,许多富人并不比普通人更快乐。原因往往不是钱本身,而是金钱成为了他们的「外在标尺」——他们活在比较、竞争和被看见的焦虑中,而不是活在自己的内心里。

查理·芒格说,「外在标尺可以帮助你校准,但不要让它决定你是谁。」

《金钱的艺术》里记录了一个极端的故事:

美国「铁路大王」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是美国历史上第二富有的人物,他的财富仅次于洛克菲勒。若按通胀折算,范德比尔特去世后,留给后人的财富约 3000 亿美元。这比当时美国财政部的钱还要多。

然而,在 60 年间,这笔钱被三代人挥霍一空,他们的人生目标是「比谁花得更快、更能挥霍」。

雷金纳德继承了家族折合今日约 3.5 亿美元的财富。一位传记作家这样记录他的一生:

自我放纵、懒惰成性、无精打采,雷金纳德除了防止自己无聊,毫无责任感或人生目标……他从未谋职,从未做过任何工作。被问及职业时,他常答「绅士」。

雷金纳德最钟爱的两件事是酒精和赌博。酒精让他在 45 岁死于严重肝硬化,他在血泊中去世;赌博则让他倾家荡产。

豪泽尔在书中评论道:范德比尔特家族拥有全美最大的豪宅、最华丽的陈设、最奢华的宴会和最精致的旅行。但这一切,大多是为了「彰显他们的财富」,而非将金钱作为改善生活的工具。结果,奢华变成了荒诞与悲剧的交织。

当雷金纳德的生活失控之时,另一位继承人乔治耗时 6 年,建成了一座 12542 平米的庄园,内设 40 间主卧,常驻 400 余名员工。但他极少住在那里,因为那栋房子更像一座商业建筑,缺乏家的温馨。然而,这座「城堡」的维护费用如此之高,最终使乔治破产。90% 的土地被出售以偿还税债,最终庄园也改为了旅游景点。

家族内部还上演着「谁能造最大的游艇、买最贵的名画或与最显赫的贵族联姻」的攀比竞赛。联姻也是出于利益考量,后人几乎没有可能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没办法活出真正的自己。

1920 年,威廉·范德比尔特临终时说:「我这一生注定不可能幸福。继承的财富对幸福是最大的障碍。它对志向的摧毁,就如毒品对道德的摧毁一般。」

金钱在几乎每个转折点上都撕裂了这个家族,带来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失序和不安全感。深入了解这个家族的故事,看着这笔毁灭家族的巨额遗产,你不禁要问:「这一切的意义何在?」

他们的生活围绕金钱而建立,而非用金钱来构建生活。他们以为自己掌握了财富,但最后是财富掌握了他们。这就是外在标尺的本质: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够了」,因为你的标尺根本不在你手里。

这种案例在书中比比皆是。比如 NBA 球星安托万·沃克,他在 NBA 打了 12 个赛季,赚了 1.08 亿美元,相当于每天进账 2.5 万美元。然而,很快就破产了。因为看到别人开更好的车,他就会换一辆;他要供养 30 位亲朋好友,为母亲买了一栋有 10 间浴室和标准篮球场的房子;同一套西装他从不穿两次;他在赌场里输掉了数百万美元。

但书中没写到的故事是,沃克破产后更精彩的人生:他没有逃债,他花了几年时间,通过各种工作逐步将欠下的 1270 万美元还清。

这一阶段他真正意识到,真正拖垮他的不是花钱,而是没有边界的「人情债」。他说:「我不是败给奢侈,我是败给‘我要照顾所有人’这种虚荣。」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提到,他见过的最富有的人,往往也是最不快乐的人。你会觉得,哎呀,有足够的钱买套好房子、能打高尔夫、举办几场派对、身着华服,旅行也说走就走,这难道不好吗?

可答案是,如果你没有这些,那么它们对你意义重大;而当你拥有它们时,对你来说,它们就毫无意义了。

书中讲述的并不是「金钱无用」,而是当金钱成为外在标尺时,我们会失去对自己真正需求的感知。

独立于「内在标尺」

如果外在标尺让人迷失,那么内在标尺则让人重新回到自己。

内在标尺不是拒绝金钱,而是不把金钱当作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它回答的是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你真正想过的生活是什么?

豪泽尔在书中直接给出了答案:

金钱最重要的用途是让你掌握自己的时间,赢得自由与独立,以自己选择的方式去生活。

这不禁让人好奇,一个教人如何赚钱和花钱的超级畅销书作家,过着怎样的生活?

豪泽尔在书里写到,他和妻子花钱不大手大脚,他们每天的生活非常美好——徒步、园艺、读书、写作、遛狗和孩子们共度美好时光等等,多年来,无论收入如何变化,他们的兴趣和快乐始终如一。

「我们用多年的储蓄换来了独立,这种满足难以言喻。」豪泽尔写道,「独立是金钱能买到的投资收益率最高的资产,我认为这是毋庸置疑的。」

他说:我唯一的财务目标是每天入睡时都能心安理得。家人安好,第二天能随心所欲地度过。跑赢股市对我没有吸引力。给邻居留下深刻印象更不在我的考虑中。这对我来说似乎一直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游戏。

奈飞(Netflix)联合创始人马克·伦道夫有着与豪泽尔类似的追求,他曾说:我早就下定决心,不做那种创办了第七家公司、娶了第七任妻子的企业家。事实上,我此生最为自豪的不是我创办过的公司,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依然和同一个女人白头偕老;让我的孩子在理解我的情况下长大,而且(据我所知)喜欢我;并且我还能抽空去追求生活中的其他爱好。

豪泽尔的书中最让人动容的一章,是一个牧师讲述了一个故事:

这位牧师几十年在医院里为临终患者做圣事。父母临终时,孩子常常带着绝望感去找他。「我该如何向在我生命中如此重要的父母告别?我如何告诉他们,他们对我有多重要?」

牧师的建议是:走进房间,表达最感激他们的一件事。

在他接触的那些问题重重、关系紧张的家庭中,孩子们常常会感谢父母为他们花钱的事情,比如:谢谢你供我上大学,谢谢你为我提供食物,谢谢你给我买车;而在他接触的那些关系紧密的家庭中,孩子们每次都会说同样的话——谢谢你相信我。

父母的「信任」,代表了超越金钱和物质的无条件的爱与认同,这种认可塑造了孩子的核心自我价值与独立人格。

作家罗布·享德森说,作为父母,一个崇高的目标不应该是培养成功的孩子——父母的成功,应该是培养那些有足够信心,靠自己找到成功的孩子。

巴菲特说:「等到了我这个年纪,衡量人生成功的真正标准,是你希望爱你的人当中,到底有多少人真的爱你。这是衡量你一生过得怎样的终极考验。爱的麻烦之处在于它是买不到的。你可以花钱买到性、买到致敬晚宴、买到吹捧你的传单。但获得爱的唯一途径就是让自己值得被爱。」

雷金纳德·范德比尔特的外孙——广播记者安德森·库珀,是首批没有可继承家族财富的后裔。他是 100 多年来最成功的范德比尔特家族继承人。

库珀曾经这样评价遗产:「我认为它会扼杀进取心,是一种诅咒。在我成长的每一刻,如果我觉得有金矿在等着我,我就未必会这么有干劲。」

人生的终极命题,不是为了证明给谁看而活,而是为了能够在一天结束时,安稳地对自己说:「我为我自己而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蓝洞商业”(ID:value_creation),作者:沈岩,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7 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