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黄金税改下的水贝:告别低价、商家停摆、产业链迷茫求变。
从大妈购金到年轻人攒金豆,黄金热从去年持续至今。
热潮背后,离不开金价的持续攀升。在央行连续增持黄金数月后,2025年8月,国际金价连续上涨,一路上探至10月中旬逼近4400美元大关,带动黄金市场的投资狂热。然而,随后国际金价高位巨震,一度单日闪崩超6%,创下十余年最大单日跌幅。
当市场还在消化金价震荡回调,10月29日,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将交割出库后的实物黄金按照投资性和非投资性用途区分,自2025年11月1日起将适应不同的增值税政策。
非投资性用途及非会员买方的税负明显增加。为应对购金成本的上涨,新政发布次日,周大福等品牌集体调价,足金饰品每克普遍涨超60元。
全国最大的黄金集散市场水贝,市场活跃度也明显降低,有商家暂停零售业务,也有商家由于未及时做出调整面临处罚,更多人仍处于观望中,曾经热闹的交易大厅弥漫着迷茫与未知。
新政落地不足一个月,黄金产业上下游发生了哪些变化?水贝商家们何去何从?
“最近基本上很少卖黄金了,这个价格再加上税点,确实是没有办法谋生的,销量也萎靡的很厉害”。
新政落地一周后,在水贝开了几年档口的商铺老板张宁告诉《豹变》。这也代表了多家水贝门店的现状,另一水贝档口的老板表示,现在很多商铺已经“摆烂、躺平”了。
11月11日,水贝实时大屏中,已经将黄金按照“投资金”和“首饰金”分类。其中,首饰金价格在当日17点30分克价达到1100元,比当天的国际金价高出约150元。这一克价与部分水贝商家的报价一致,但对于在水贝购金的消费者来说,这个价格已经与品牌店不相上下。
过去,水贝之所以能成为“黄金价格洼地”,关键在于用批发价做零售。作为全国最大的黄金集散地,水贝商户能以大盘价在上海黄金交易所等地购买金料,以“国际金价+少量工费”的方式销售,主要赚取的是每克黄金的工本费,定价多在4-35元区间,靠高周转赚钱。
有商户告诉《豹变》,一克黄金的净利润不到1%。
这也构成了水贝的价格优势。新政落地后,11月18日,大盘金价约918元,水贝的首饰金为1070/克,周大福金价约1288/克。同时,北京周大福在双11期间,可享受“20克以下克减30,20克以上克减70”的优惠活动。这意味着,水贝与线下品牌金店的价格差距缩小,价格优势大幅削弱。
这也导致了水贝的冷清现状,有水贝商铺老板在社交媒体感慨,从前挤不动的柜台,现在好几个店员凑在一起玩手机,连问价的人都少得可怜。
张宁告诉《豹变》,加7%-13%的税点,按照这个价格,基本卖不动,如果不按照这个价格,一旦被查到就会面临高额处罚,因此不少商家暂停零售业务,生意陷入停摆。
也有商家为了出掉手里的现货,实行线上线下两种价格,线下柜台按照税改后的价格,线上则按照税改前的价格悄悄售卖。11月中旬,《豹变》以消费者身份问询某店铺,销售人员表示如果不开发票,可以高于大盘价10元的克价出售现货,如果开发票就只能走税后价。并解释道,线下不敢这个价格出,因为怕被举报,“大家都很怕,这两天已经不知道罚了多少家了”。
事实上,新政落地仅十余天,水贝市场就传出多家商户被税务部门约谈、罚款的消息,有规模较大的商户因发票开具不合规被责令停业整顿,甚至有传言称部分违规商家被带走调查。
新政给水贝带来的,除了暂时的停摆,更意味着长期依赖的商业模式或被颠覆。正如张宁所说,水贝黄金市场本质上是一个产业链。
面对困境,一些中小商户已经开始另寻出路,不少商铺近期从黄金饰品改卖银饰、合金饰品等,先走一步看一步。
水贝的涨价潮,本质上是税收成本的提高,导致首饰金价格上涨。
这场变革背后,是黄金税收新政的变化。简单来说,核心变化是国家给黄金交易发了两张不同的“身份证”:一张是投资性黄金,另一张是非投资性黄金,此后二者的税收待遇不同。
在旧政策下,对场内交易的黄金基本采取"一刀切"的免税或即征即退措施,而新政策的关键变化在于将黄金出库后的用途严格区分为投资性和非投资性两类,且一旦认定属性,不可以随便更改。
旧政策时期,黄金商家从上海黄金交易所采购原料时,无论后续用途是做金条还是首饰,都能取得13%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在销售时全额抵扣进项税。
对投资金销售企业而言,以会员身份向上海黄金交易所采购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变,但后续销售环节只能向购买者开具普通发票,无法抵扣进项税,可能影响企业客户(经销商、用金企业等)的采购及实物金流通性。
对于非投资金的饰品销售企业而言,只能拿到6%税率的普通发票,与过去13%的专用发票完全抵扣相比,需要多支付7%的税收成本。若是场外交易(非交易所渠道),企业或商家需全额缴纳13%的增值税。
因此,新政落地后,黄金企业、以及其他实体黄金售卖的金店店铺等,都将承担因抵扣税率降低所带来的7%-13%的税收成本。
中信建投的研报显示,对于非投资类的黄金企业(如饰品、工业用途),因进项税抵扣减少(由13%降至6%),对于成本端或有所提升,结合当下金价,预计成本增加在60元/g+。
这对于水贝市场的商户们影响显著,如果他们通过场外交易渠道采购黄金,成本最高将增加至13%,原本的价格优势不再明显。
相比之下,周大福等品牌金店,大多是上海黄金交易所的会员单位,能抵扣的进项税率降至6%后,税收成本增加至7%。
品牌金店也需要通过提价覆盖成本,因此在新政实施后,多个品牌进行调价应对——11月3日,周大福称将对部分黄金产品进行价格调整。11月10日,周大福、老凤祥、周六福每克报价分别为1279/克、1273/克、1256/克。
对比品牌金店和深圳水贝市场,尽管前者价格较高,但品牌规模效应可以拉低成本,例如周大福克重超20享受克减70元的优惠活动等。在二者差价不大的情况下,或许会有更多消费者转而考虑品牌金饰,也对水贝构成冲击。
税收成本的增加,回收市场也引发震荡。11月11日,水贝市场首饰金价格徘徊在1100元/克,同期回收价约936元/克。过去,水贝零售价和回收价,价差基本在30元以内,如今一买一卖差价超过160元,传导到消费端,“高买低出”成了“赔本”交易。
一家回收店老板告诉《豹变》,现在不敢轻易回收黄金,回收价太高会亏,太低消费者不接受。而且回收来的黄金再次卖出时,同样要加税转卖,几乎很难出手。据《蓝鲸新闻》报道,有黄金回收商称,近期回收黄金的上游公司变少了,业内某头部公司也停止了黄金回收业务。
显然,水贝以往“薄利多销”的批发模式已经难以走通,新政倒逼行业从“价格导向”走向“价值导向”。面对挑战,部分水贝商家也在尝试差异化转型。
张宁告诉《豹变》,原本主打原创设计和古法工艺的档口,转型相对容易,复杂工艺的黄金饰品,工费更高。同时,“以旧换新”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有年轻情侣由于金饰涨价,考虑将家中旧金拿来打新的款式,而水贝工费便宜,款式较多,也给打金店带来机遇。此外,有档口通过短视频拍摄,尝试引流线上定制款的订单。
但对于多数中小商户来说,转型并不容易。无论做原创高端定制或短视频引流,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小本经营的商户精力有限。正如张宁所言,目前店铺主要靠卖银饰维持,“未来何去何从,还说不好”。
水贝的转型阵痛,背后是整个黄金产业链的重构。
新政通过税收杠杆,清晰界定了黄金的投资属性与消费属性: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为黄金投资的主渠道,而珠宝市场则回归饰品本质。
投资金类销售的企业,会员单位共计有300多家,多为银行、券商、大型珠宝零售公司、大型黄金公司,因为在采购环节可抵扣进项税、销售金币具备优势。
这一导向在市场上已初现端倪。尤其是黄金ETF、纸黄金等场内交易产品,有可能受到更多投资者青睐,这些未发生实物交割的产品,不受新政税收调整的影响。
新政实施后,“曲线购金”成为不少人的选择:先从银行购买价格更接近大盘价的金条,再送到打金店加工成首饰。
一位打金店老板告诉《豹变》,银行金条每克比金店首饰便宜两三百,加上加工费也划算得多。也有部分消费者将目光投向香港,由于香港金价低于内地,加上新政带来的价差,赴港买金或成为新选项。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新政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投资逻辑的转变。此前,实物黄金因门槛低、易变现成为不少人的选择,如今“高买低卖”的价差之下,想通过黄金增值的消费者不好出手,会谨慎进行实物交易。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黄金热潮下短期投机行为,有利于让市场回归理性,同时新政弱化了实物黄金的投资属性。
如今,新政落地不到1个月,以深圳水贝为代表的黄金首饰市场仍在适应中,转型期的阵痛不可避免。
(应受访者要求,文内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豹变”(ID:baobiannews),作者:高宇哲,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8 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