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关注过去年的 CES(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消费电子展),那一定会对一个橙色小方块有印象——Rabbit R1,一款售价 199 美元、号称要“取代所有 App”的 AI 硬件。
在那场 CES 上,Rabbit R1 一度成为全场最耀眼的“新物种”:宣称能帮你处理任务、回答问题、识别物体、实时翻译、下单购物,甚至能理解自然语言并执行复合操作。
CES 结束后,社交媒体上一片惊叹,很多人把它视为“AI 手机之后最可能改变用户习惯的设备”,两周时间便爆卖 5 万台。
可仅仅一年时间后,最近 Rabbit 因另一件事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据科技媒体 Tom's guide 报道,多名 Rabbit 员工称公司已连续数月拖欠工资,部分员工甚至从 10 月起直接罢工——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Rabbit CEO 吕骋(Jesse Lyu)仍对外声称“计划在 2026 年推出下一代 AI 硬件”。
Rabbit R1 之所以能在 CES 2024 一炮而红,除了产品定位大胆,也因为它抓住了一个时代情绪:大家都在寻找“手机之外的下一台计算设备”。从 Humane 到 Meta,再到 OpenAI × Jony Ive 的合作,当时 AI 硬件看上去正迎来新一轮变革。
但等真正落地后,Rabbit R1 的市场反馈却远不如想象中美好。
首先是功能体验。许多用户发现它运行缓慢、功能受限,根本无法完成宣传中强调的复杂任务。其次是软件不成熟,RabbitOS 在发布初期频繁出现 Bug。基于此,媒体普遍对其给出低分评价,用户也在社交平台大量吐槽,不久后Rabbit R1便被贴上了“半成品”、“赶工”等标签。
虽然后续 Rabbit 通过 RabbitOS 2.0 进行了大量更新、修复 Bug,但用户口碑已明显降温。
当然,一款 AI 硬件的初代产品不完美可以理解,只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直接击中了 Rabbit 公司的根基——Rabbit R1 销售不振,直接影响到了公司的现金流。
据 Tom's guide 报道,多名 Rabbit 内部员工向其爆料,自 2025 年 1 月起,公司就开始出现发薪延迟的问题。原本每月仅是晚几天,可后来越来越严重:最严重的一次延迟了整整 37 天才发薪。
到了今年 7 月,Rabbit 部分员工与外包人员彻底“停薪”,再没收到任何工资。有员工试图沟通、甚至威胁要曝光此事时,公司回应一直是“月底会有新投资到账,请再等一下”——目前来看,这笔所谓的“新投资”仍尚未实现。
而 10 月初开始,Rabbit 内部矛盾正式爆发:三名员工因长期未领到薪水而发起罢工,并一直持续到现在。更戏剧性的是,Rabbit 并未否认这一点,其发言人确认罢工的确存在,并强调:
“公司共有 26 名员工,目前只有 3 人在罢工,我们完全尊重他们的决定。”
但通常情况下,尤其是在员工数量只有几十人的初创公司里,除非情况已经非常糟,否则员工不会轻易走到罢工这一步。此外,从多方爆料与媒体核实的内容来看,Rabbit 欠薪问题已积累数月,其内部矛盾程度远比 Rabbit 对外呈现的要严重得多。
而关于发薪延迟、甚至停薪的原因,Rabbit 给出的官方解释是:公司原本打算把 RabbitR1 大规模推向印度市场来拓展收入。
Rabbit CEO 吕骋(Jesse Lyu)解释道:“R1 在去年 5 月已准备好发往印度。我们非常看好印度市场,但突然出现的监管问题让整个计划被迫中止,打乱了公司的财务预测。”
从 Nothing、联想、三星在印度市场的销量来看,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印度确实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消费电子市场之一。而正如吕骋所说,Rabbit 的印度计划突然受阻,是导致公司资金链骤然紧绷的关键原因。
不过,吕杰表示 Rabbit 有望很快走出困境:
“我一直在努力完成新一轮融资,我们已经签署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我们一定会补发所有员工薪资,并依照法律规定确定具体发放日期。”
另一位发言人也补充称,Rabbit 预计将在“数周内”完成融资,但对于的具体投资方与金额,他拒绝透露。
事实上,Rabbit 遇到的问题并非孤例,近一年 AI 硬件行业正在经历一轮“集体暴冷”:
● Humane AI Pin 上市后被批体验糟糕,公司最后把资产卖给了惠普;
● Meta Ray-Ban 智能眼镜虽然热度高,但 Reality Labs 单季度亏损了 44 亿美元;
● AI 项链「Friend」从爆红到无人提及,也只过了几个月时间。
本质上来说,AI 硬件本质上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你要么投入巨额成本自研全栈硬件,要么像 Rabbit 一样找 Teenage Engineering 合作设计,但两种路线都需要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对于缺乏持续现金流的初创公司来说,每一轮融资都像走钢丝。
更麻烦的是,AI 硬件的“刚需”问题仍悬而未决,有一个根本性矛盾始终存在:“手机已经足够强了,我为什么要再多带一个设备?”
当前,大多数 AI 硬件仍停留在概念阶段:体验不如手机,功能不稳定,价格却不便宜。而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新奇”不足以支撑长期使用。
在接受 Tom's guide 的采访中,Rabbit CEO 也承认了这个问题:“我知道没人想带两个设备。虽然它支持 SIM 卡,我们也没指望你把 R1 当主力设备随身带着。”——换句话说,Rabbit 从一开始就没有找到真正的“刚需场景”。
其实,最初 Rabbit R1 的设计在科技圈口碑不错,其软件团队也在持续迭代,RabbitOS 2.0 更是修复了大量早期 Bug,但消费者被“功能不成熟”的产品伤过一次后,往往不会给第二次机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媒体在评测 Rabbit R1 后迅速“转身离场”。
那么,你对于 Rabbit 口中“2026 年推出的新一代 AI 硬件”是否抱有期待,对于 AI 硬件的前景又有何看法呢?
参考链接:https://www.tomsguide.com/ai/whats-next-for-rabbit-employees-say-they-havent-been-paid-for-months-while-company-teases-new-ai-hardware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SDN”,整理:郑丽媛 ,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8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