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荒”又来了?

你有见过这样一番奇景吗?各大车企的采购经理们,随身揣着公章、驻守在电池厂区周边“望眼欲穿”。有人包下酒店,干脆把采购办公室搬到了厂区隔壁,由公司高层亲自挂帅,组建“电池攻坚小组”——不为别的,只为确保电池正常供应。

这并非小说情节,而是当下宁德时代门前上演的“抢电池”现场。何小鹏老板更是亲口爆料,为了电池,近一两周和所有电池厂商的老板都喝过酒了!更刺激的是,过去一个月,碳酸锂期货价格持续上涨,累计涨幅达20%。

这阵仗,恍惚间让人梦回几年前整个行业为了一颗芯片“折腰”的岁月,那时也为电池短缺焦头烂额。那么问题来了:为何“电池荒”的剧本时隔四年再度上演?这次的剧情,又有哪些不同以往的深意呢?

谁点燃了“电池荒”?

说穿了,这是一场由政策、市场、产业周期、储能爆发四重因素共同导演的结果。

第一重:政策“倒计时”下的抢跑效应,这也是最直接的“催化剂”。

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将在2025年底后“退坡”:目前最高3万元的免征额度,从2026年起将变为最高减征1.5万元。这意味着,消费者如果等到明年买新能源车,可能要多掏上万元。

第二重:市场“超预期”增长的甜蜜烦恼。

中汽协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122.8万辆,同比增长34.9%。更关键的是,今年10月,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新车总销量中占比首次突破50%! 历史性的拐点已然到来,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远超预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电池搭载量更大的纯电动汽车增速为44.7%,高于插混和增程销量增速的20.4%。这意味着市场对电池的“胃口”更大了。当所有车企都在猛踩产能油门时,对电池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

第三重:产业“周期律”的错配。前几年,电池行业扩产太猛,导致供大于求,甚至引发了惨烈的价格战。这直接后果就是,电池厂商们变得谨慎,暂停或延缓了新的扩产计划。

然而,市场的复苏和高增长来得太快,准备好的产能一下子就被填满,而新产线从建设到投产至少需要18个月。这就好比餐厅预估客流量一般,结果突然来了一个旅行团,后厨直接“爆单”。

第四重,储能市场的爆发。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储能锂电池合计出货量为430GWh,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量的30%。比如,赣锋锂业在9月表示,目前公司的储能电芯产能也已满产。

在动力电池降价、储能电芯涨价的诱惑下,厂商将部分投资和产能重心转向储能,进一步挤压了动力电池的产能空间。

从产能“过剩”到“爆单”

对于车企“堵门”求电池,老板亲自下场“喝酒社交”,宁德时代虽没有表态,但从财报就能看出一二。

2025年第三季度,宁德时代取得营收1041.86亿元,同比增长12.9%;同期净利润为185.49亿元,同比增长41.21%;净利润率达到19.1%,同比增长4.1个百分点。

据悉,宁德时代上半年产能接近撑不住,到十月几乎全天候运转。

事实上,“缺电池”不是宁德时代一家的窘境,而是全行业现象。有业内人士坦言:“今年终端卖得好,各家电池企业都爆单了。”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锂电上市公司总收入同比增长14.95%,而去年同期还是下降20.21%。前二十名的锂电公司,营收清一色大涨。

J. P. Morgan的供需模型显示,2025年动力电池行业产能利用率自2022年以来首次整体突破80%。

不过有报道称,和2021年那波“全线短缺”不同,这一次的供应瓶颈主要集中在高端车型使用的“高镍体系”电池上。比如蔚来ES8、理想i8、小米SU7 Ultra/Max版、问界M7/M9纯电版等售价30万元以上的车型。

这就导致不少热门车型车主可能要面对“等电池、等交付”的尴尬。车企们也拼了,纷纷自掏腰包推出“跨年购置税补贴”,帮消费者兜底。小米、理想、蔚来、问界、极氪等品牌都宣布:在规定日期前锁单,照样享受补贴。

例如理想i6锁定10月底前、蔚来ES8锁定12月底前、小米全系锁定11月底前……这一招极大刺了消费者的“末班车心态”,也进一步推高了年底前电池需求的峰值。

车企如何自救?

那么,这场“电池荒”究竟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短期看,顶级供应链的“关系”成了比技术图纸更稀缺的资源,一切都在拼车企高层的人脉。

当然,宁德时代会优先保障全线搭载其电池且出货量大的车企,对这类客户提供产能保证和价格优惠。

不过随着在建产能陆续释放,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会逐渐回落。如果2026年政策退坡后市场增速放缓,电池需求也可能随之降温。

长期来看,车企们也学聪明了,不再甘愿只做电池厂的“打工人”。目前主要形成三大自救派:

一、自力更生派:以特斯拉、比亚迪为代表,自研电芯,把命脉握在自己手里,属于“硬核玩家路线”;因为这不是所有车企都玩得起,蔚来曾经也想自研电池,但碍于研发投入太大只好中断,目前正计划剥离其电池制造部门。

二、合资联姻派:如理想与欣旺达共建电池公司,比如今年9月,理想与欣旺达共建电池公司,通过与电池企业深度绑定保障供应,虽缓解“断供”焦虑,却难逃技术依赖。

三、收购整合派:一些有实力的车企直接控股现成的二线电池厂,典型如一汽整合力神电池成立中汽新能,通过收购快速获取产能,走的是“拿来主义”的捷径。

未来,“电池荒”可能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周期性地发作一次。对车企而言,幻想一劳永逸地解决供应链问题已不现实,真正的生存智慧,在于练就一套在 “保供应” 与 “控成本” 之间横跳的平衡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车市物语”(ID:autostinger),作者:彭斐,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9 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