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零售行业热度最高的话题,无疑是即时零售。而在即时零售所有新业态中,增长扩张速度快、争议大的,就是闪电仓。
最近一段时间,拜访品牌商和经销商,大家都在问闪电仓能不能做、怎么做?
显然,当一个业态以指数型发展的时候,并且对原有的渠道体系产生一定的冲击时,它就不仅仅是一个新渠道,而是必须被重新审视的生意变量。
闪电仓为什么能跑出来?
高速扩张背后有哪些风险?
经销商和品牌该如何应对?
看一条时间线:
2022年,美团闪电仓项目启动。
2023年9月,美团闪电仓数量超过5000家。
2024年10月,美团即时零售产业大会上官宣,美团闪电仓数量超过3万家。并且预计到2027年,美团闪电仓数量将超过10万个,规模超2000亿。
到2025年,美团闪购与淘宝闪购先后宣布,平台入驻闪电仓数量突破5万家。
过去两年,整个闪电仓业态的增长速度远超行业预期。
为什么闪电仓却能跑出来?
在需求侧,消费者行为正在经历结构性变化。即时零售正在逐渐变成消费者一种确定的生活方式,早中晚、加班、临时应急等各类消费场景显著增加。
这些需求的共同特点,碎片化、不可预测、对履约极度敏感,而对价格相对不敏感。
便利店和社区店本能上更接近消费者,但SKU限制、补货低频、夜间履约弱等问题,让终端无法承接这种即时化需求。
闪电仓恰好补上这个空缺,它比便利店SKU更宽,可做到4000–10000个,比快递更快,30分钟送达,比门店更灵活,可承接长尾、应急、小件、特殊口味等个性化需求。
更关键的变化发生在供给侧。
表面上看,闪电仓不过是“仓库+配送”。但真正推动它爆发的,是它相比传统终端在效率上形成的碾压优势,SKU更宽、补货更密、履约更快。
综合类闪电仓SKU通常在5000以上,一些比较卷的商家甚至能过万。SKU多的背后,本质上是对消费需求的匹配。
闪电仓商家可以根据用户的搜索词、浏览行为等数据反馈,能快速淘汰滞销品,引入网红新品或长尾商品,精准匹配周边需求。
补货更密则得益于其线上前置仓的模式,无需考虑线下客流动线和陈列美观,仓库式货架可以实现更高密度的存储。头部的闪电仓商家,已经将传统零售周级别的补货频率,提升至“天”甚至“一日多配”的级别,极大降低了缺货率。
之前和南京一个做闪电仓供应链的经销商交流,他告诉我。“履约是做好闪电仓供应链必要条件,没有这个前提,商家不会想跟你合作。他给闪电仓供快消品,基本都是一天2配,保证订单24h之内必须送达。”
所以相比需要承担复杂库存结构的业态来说,闪电仓的风险极低,库存结构极稳,低库存高周转。
SKU宽、需求高频、补货密集、周转迅速,闪电仓这个模型不仅能自我造血,还能随着规模扩张不断摊薄成本。也正因为库存无损耗、补货成本可控、商品高度标准化,闪电仓可以在不同城市快速复制,不需要复杂的供应链搭建,也不需要承受高额的人力、房租与损耗压力。
这种轻供给链的结构,是闪电仓能跑出规模化的关键基础。
当然,最终推动闪电仓从’可以跑‘到’跑得快‘的,是平台侧的策略转向。即时零售竞争已经各大互联网平台,从流量之争切换到供给之争的关键。
各大互联网平台否在加大资源投入,美团在扶持与美团深度合作的闪电仓品牌,同时在部分区域合作开设自营的闪电仓品牌“松鼠便利店”,淘宝闪购则通过给予商家开店激励,来快速覆盖空白地区等等。
各大平台很清楚,真正决定用户体验的不是发卷和补贴,而是能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能不能马上送到”。
需求端、供给端、平台端,三股力量叠加在同一时间窗口,使闪电仓成为即时零售时代最具成长性的基础业态。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随着供给网络继续加密,闪电仓在线下零售业态中的份额占比会进一步提高。
过去两年,闪电仓的扩张速度惊人,但高速扩张的背后,也开始显露出一系列结构性问题。
在一些城市和核心商圈,闪电仓的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半径重叠让仓与仓之间的竞争变得直接而激烈。
深圳一个闪电仓老板告诉我,“现在深圳的闪电仓密度非常大,以前大家还尽量避开同行,现在是你的店生意好,马上就开店来卷你。”
消费者看到的选择更多,平台的推荐逻辑更加偏向价格与履约,而仓之间很难依靠品类、货源、服务做出显著差异,于是最先被放大的变量就是价格。
越是密度高的区域,价格竞争越激烈,仓店老板之间的跟价行为也越频繁,从水饮到休食、从百货到应急品,很多商品的毛利都被压低到负毛利的程度。
这与闪电仓业态刚起步时形成了鲜明对比。两年前,新经销和第一批开仓的闪电仓商家有过深入交流,作为第一批享受红利的商家,当时的数据非常好。一个商家案例,TOP门店净利能做到15%左右;另一个案例,综合毛利能到净利10%左右。
但近段时间,再跟一些闪电仓商家交流,整体的净利水平已经下降到3%~5%,有点竞争激励的地方能保本就不错。
毛利下降,是整个行业进入白热化竞争最典型的现象。早期仓因为周围竞争少、用户需求旺,水饮和休食还能保持合理毛利;但当仓的密度提升、供应同质化增强、平台推荐机制偏向低价时,毛利开始被持续挤压。
水饮等高动销品类价格波动最强,许多SKU在平台补贴期甚至会出现“到手价低于进货价”的情况。
毛利不断被压缩的同时,行业也在快速集中化。
早期的闪电仓大多是单仓个体,经营方式粗放,SKU选择随意、价格体系混乱、补货频次不稳定,缺货与滞销并存。
在那个阶段,只要把仓开出来,只要平台给流量,多少都能做一点生意,行业更像一场粗放式扩张。
但随着规模扩大,单体仓的低效问题迅速暴露。消费者开始要求更稳定的商品结构、更一致的履约能力、更少的缺货、更清晰的价格体系;平台也在提高基础门槛,对库存准确率、履约速度、商品丰富度提出更高要求。
于是,区域里会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头部仓群体。这些头部仓在SKU管理、供应链稳定性、日配效率、库存预测、分拣准确率上的表现明显更好,能够在同样的毛利水平下跑出更高的效率,从而获得平台更高的流量倾斜,形成越好越强的正循环。
整体来看,闪电仓的生意正在从数量增长进入效率竞争的阶段,而行业的整体性问题,也正是在这个转折点集中浮现出来。
从扩张速度远超预期,到密度提升带来的毛利下滑,再到区域头部逐渐成型,闪电仓这门生意已经走过了粗放期,正式进入以效率取胜的分化阶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经销商还是品牌,都不能再把闪电仓当作一个“多一个渠道”,而必须重新定位自己在这条供给链中的位置,否则增长可能是短暂的,而压力却会长期存在。
对于经销商来说,做闪电仓生意有两个路径。一是自身开仓,但是根据「新经销」看到的案例,经销商自建仓的成功率很低,核心在于大部分经销商是不懂线上零售的。
另一个路径是给闪电仓供货,闪电仓天然需要具备“仓配能力、日配能力、宽SKU供给能力”的供应链,而这些能力恰好是本地经销商所具备的。
对那些愿意调整仓储结构、建立快周转库存池、提升补货组织能力、深入理解商品结构的经销商来说,闪电仓是少数仍然能让体量扩大、利润结构改善、供应链能力升级的增长点。
对于品牌商来说,品牌面对闪电仓的挑战甚至更直接。闪电仓在现阶段,快消品的销量本身就是线下市场的份额,只不过是从老渠道向新渠道转移。这个过程中,如果品牌商没有及时观察到,调整渠道策略,销量必然会受到冲击。
但难点在于,过去品牌在传统零售里的打法,更多依赖门店陈列、价格带管理、动销活动、促销资源。
但在闪电仓里,消费者并不逛货架,平台展示页也没有丰富的陈列空间,真正决定动销的,是三个变量,SKU能否进入仓?补货是否稳定?价格体系是否清晰?
在跟一个给闪电仓供货的经销商交流时,他告诉我,“品牌方小职级的区域负责人,没有多少真正懂的线上生意的。比如跟他们讲神价、讲劵,讲怎么让这些商家做活动,他们基本上都不太懂。”
传统品牌的固有规矩,不能卖太便宜、也不能卖太贵、做活动要申请、串货严格禁止,区域保护过度僵化。这些规矩源自传统渠道管理方式,但在新零售环境下并不适应。
因此,对品牌来说,要真正做好闪电仓,第一步不是铺多少SKU,也不是投多少补贴,而是组织层面的调整,品牌必须建立懂即时零售的区域管理能力。
品牌的区域负责人如果不理解闪电仓的商品逻辑、价格逻辑、运营节奏、不理解平台算法、不理解活动机制,那么品牌很难闪电仓一定做不起来,甚至会持续让份额流失到竞品品牌手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经销”,作者:周群,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9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