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我是新经销的袁来。
这两年,零售业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我想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身处市场中的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执行者,感受都是非常明显的。
当然,这种变化如果体现在一线市场的日常生意中,最直观的表现应该就是价格。
什么全网比价、裸价直采、天天平价、最低底价、价格去虚高……
早两年,关于价格层面的纠结,主要是线上电商平台,尤其是11.11和6.18。一到电商大促日,经销商的抱怨吐槽就开始了。
现在,经销商也不纠结了,因为纠结也没用,习惯了。
同时,现在的线下零售商也开始疯狂比价。除了比零售价,还比供货价,比线上、比同城、比同行。
线下零售渠道的比价行为,不应对不行。外采、降价、断货、下降等等,不仅仅直接影响销量,还有可能影响整体渠道的价格秩序。
我印象非常深刻,2020年疫情,社区团购模式快速扩张,平台巨头们和资本相继入局,平台为了流量获客,疯狂补贴降价。农夫山泉550ml 0.9元/瓶是常态,还有伊利、蒙牛、红牛等。
当时,各个一线品牌商们也都相继发布公告,坚决抵制社区团购平台。封杀,断供!
但现在呢,在各个零售商那里,商品建议零售价早已是“摆设”,没用。以社区折扣超市为例,大部分日化、粮油、调味价格是主流商超建议零售价的6-6.8折。
各地的折扣零售连锁、商超调改门店,完全管控不了,也根本不听话。
总结一句话:今天的零售变化,于品牌商而言,不仅仅是越来越多,越来越碎。更为重要的是,越来越不可控,过往的商品话语权似乎正在慢慢迁移。
今天的线下零售,正在发生着哪些变化?我认为核心有以下三个方向需要重点关注:
1. 商超调改—建立商品自主经营权;
2. 即时零售—新流量下的生意红利;
3. 折扣零售—自有品牌的探索共建。
商超调改。从2024年一直到现在,调改已经成为商超经营最高频的词汇。
关于商超调改背后的逻辑,除了人口、经济等外部因素,我想通过BCG(波士顿咨询)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研究的一份报告,帮助大家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调改。
这是一张中美商超市场演进历程。
拿出这张图,想让各位看到的是时间周期对应的市场发展阶段。
美国历经14年,超市业态才初具雏形;又历经50年,连锁卖场形态出现,不断提升自身供应链等经营能力,再过30年,开始进行差异化满足不同顾客群体的消费需求。到2010年电商崛起。
前前后后百年时间的沉淀与迭代。
而中国的商超市场,4年时间探索连锁超市,15年时间便完成跑马圈地,2010年后便进入互联网电商的冲击期,一直到2020年。
现在正处于业态分化阶段。
站在这个视角看,对比欧美市场,中国商超的发展速度就一个字“快”。快不是不好,而是对企业经营来说,一旦速度快了,根基沉淀往往就不稳。
因此,BCG有一段这样的评价,我认为说得很准确:30年,中国零售走完了欧美的百年历程。
欧美实体零售50年打磨现代精益管理,30年迭代顾客驱动的业态模式,最近10年探索全渠道模式。而中国实体零售短短30年就完成了“跑马圈地”,整体学艺不精。
在人口红利消失、经济下行周期下,如今正是补课阶段,三堂课:零售管理、顾客洞察以及组织文化建设。
过去商超门店经营的逻辑是:按地理位置,方圆5公里有多少顾客、收入水平怎么样,顾客画像特征是什么……画个圈、开个店、货架一摆、灯光一亮、特价一搞,生意就来了。
现在不行,电商天天百亿补贴,门口社区店折扣特价,即时零售30分钟达。线下商超必须要做调整,清楚定位:这么多渠道选择,顾客凭什么要到你的门店里来?必须来门店的理由是什么?
卖好的商品、卖对的商品,一定是商超持续经营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对商品话语权的掌控,一定是商超精进的核心措施。
过去,卖什么商品、如何陈列、做什么促销、定什么价格都是各位品牌商来制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如今正在被打破。宽类窄品、精简SKU、裸价直采、取消堆头费等等。
商超进入到精益管理阶段,必然会对品牌商原有的销售管理体系,带来根本性的影响。
折扣零售,在2023年、2024年最为疯狂。现在温度似乎降下去不少。
万辰系和很忙系,两家头部集中,已经完成了跑马圈地规模扩张的发展初期。其他折扣零售系统也基本聚焦在区域内稳步发展,集中精力放在店效优化上。
折扣低价零售为什么能出现?这跟快消品整体的市场背景息息相关,核心有两点:
第一,中国现阶段产能过剩,寻找上游合作伙伴难度不大;
第二,中国的流通分销经销环节更加的冗杂,可优化空间多。
我用下面的图,方便各位能够理解。
我们认为以缩短链路为核心驱动的折扣零售业态,野蛮生长阶段已经结束了。下一步的发展目标,一定是在自有品牌上。
过去本土零售商对自有品牌是缺乏自信的,以为自己不行。但随着以河南为代表的胖东来、淘小胖、鲜风生活等区域领先零售商,对自有品牌探索的成功,这也给其他同行们带来了信心。
只要保持初心,遵循“好品质还低价”的理念,不断尝试探索,我想一定会取得成功。
不仅是折扣零售,对任何一家零售商而言,自有品牌都是一门必修课。
我认为,零售商未来的品类管理策略大概率会沿着这个比例努力:50%(自有品牌)+25%(差异化品)+25%(一线名品)=100%。
面对零售商对商品的觉醒,对抗没用。因为今天是供给过剩的时代,最好的应对方式是共建。
厂商携手,联合定制开发,打造柔性供应链。
左手是客户,协助零售商做自有品牌,做差异化商品。右手是渠道,销售渠道,做品类共性大单品。
随着阿里的重仓入局,即时零售又迎来一轮爆发式增长。
关于即时零售,重点聊下以平台闪购为核心的即时零售,其他类似叮咚买菜、盒马、山姆云仓、朴朴超市等,基本可以当作KA来对待,就不再阐述了。
以闪购为核心的即时零售模式,我做了一张图,方便各位能够简单理解,即时零售与其他电商或KA的差异。
通过上述图片各位可以理解,即时零售这门生意,供给和流量是分离的。供给在线下,流量在线上,两者缺一不可。
后端闪电仓内有你的商品,但前端没流量,没有生意;前端有流量,但闪电仓没有你的商品,也没有意义。
既是分割,又强关联。因此,即时零售生意的运作相对复杂些。
经过与行业内朋友间的交流探讨,即时零售闪购生意核心是三个要点:
1. 供给体系
2. 店内营销
3. 平台流量
2020年-2025年,阿里没入局前,如果只有美团闪购。
闪购对各位品牌来说,更多是一个新流量的平台阵地。消费群体是年轻客群,又是以应急搜索为主。在平台侧投投费用,当作品牌广告,品牌心智占领去对待。
但随着阿里的重仓,继续补贴教育用户。在加上,阿里天猫的远场电商的交错融合,未来即时零售就一定不再是简单的应急补充。
再加上,很有可能,天猫远场电商向近场电商的迁移。30分钟即时零售模式,未来会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因此,对各位品牌管理者而言,即时零售是未来两三年100%要重仓的新业态。同时,在当前阶段要梳理的核心工作,是在供给端。尤其是头部腰部的闪电仓商家系统的供给合作。
未来要想在即时零售上做好,第一要务便是:可控供给和可控运营。前端平台侧有流量,但后端供给没有对的商品承接,肯定不行。当前阶段,即时零售后端的供给建设,是关键时期。
上述是我看到的,需要品牌商重点关注的3个零售课题。
总结下,核心想表达的是,今天的线下零售正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精益零售管理。
我们一直在说快消品进入存量时代,实际上,零售业也已经进入到存量阶段。存量时代的核心课题就是迭代。而迭代的关键措施,就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品结构优化。
过去只要给零售费用政策毛利的时代,完全过去了!今天任何一位品牌商都需要重新审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经销”,作者:袁来,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0-31 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