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大数据公司的核心价值不是“数据搬运工”,而是提供数据解决方案或数智化产品,帮助C端客户打破信息不对称,帮助B端客户突破内部的“数据孤岛”,让数据要素流动起来,产生价值。
近期,企查查冲刺IPO,有望成为商业大数据行业第二家A股上市公司。
本质上,企查查扮演着“数据搬运商”的角色,将从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和行业协会等公开渠道披露的免费数据,通过加工和标准化,转化为易于查询和使用的商业信息。
IPO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企查查营业收入从5.18亿元增至7.08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6.89%。净利润由1.9亿元增长至3.17亿元,复合增长率为 29.17%
企查查毛利率堪比茅台,2025H1,企查查毛利率90.74%,茅台毛利率91.3%。
但企查查也有失落的过往,它曾是行业一哥,在营销大战中却输给了天眼查。
如今,企查查C端业务增速趋缓,B端业务尚未扛起大梁,它能否抓住AI+Data浪潮,锻造出差异化竞争力?
2014年,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线,海量的企业信息公开,成为了商业数据金矿。正是看准了这一机遇,企查查、天眼查、启信宝等商业查询平台应运而生。
企查查成立最早,2014年3月诞生于苏州。同年5月,启信宝上线,10月,天眼查在北京创立。
凭借先发优势,仅成立一年,企查查已实现盈利,验证了通过“搬运”公共数据并将其产品化的路径。
天眼查于2017年4月开始商业化,次月即实现盈亏平衡。当年底,创始人柳超称:天眼查营收达到6000万元。
企查查、天眼查迅速盈利,关键在于商业大数据是一门低成本、高回报的生意,其成本主要由数据获取、技术研发和服务器运维等部分构成,它们均属于前期需要投入的固定成本。
当数据抓取、清洗和处理的系统搭建完毕,技术平台趋于稳定,每新增一个用户的边际成本极低,近乎为零。随着付费用户越来越多,规模效应更加凸显,固定成本进一步摊薄,驱动毛利率上涨。
2022年-2024年,企查查毛利率分别为87.24%、88.51%、88.81%,2025H1攀升至90.74%。其净利率亦颇为亮眼,2025H1企查查净利率超过45%,展示出了数据资产的含金量。
并且,无论是C端还是B端服务,用户都需要先付费。这意味着,企查查几乎不需要担心应收账款。报告期内,其应收账款仅占流动资产的1%左右。
虽然生意暴利,但企查查也有烦恼。
其营收结构较为单一,报告期内,会员类产品收入占总营收比重,分别为85.09%、85.77%、84.98%、84.25%。
其中C端是营收支柱。2025上半年,企查查C端会员类产品收入2.8亿元,占会员类产品收入的88.52%,占公司总收入的74.57%。
不过,整体的付费率不算高。2024年,企查查累计注册用户数1.39亿,同比增长20.5%,同期付费用户仅增长2.6%至104.8万人,相当于每130多名注册用户中,只有1人买单。
并且,大多数付费用户只愿意购买最基本的VIP套餐,一年388元,2025上半年VIP会员收入占会员类产品收入比重超过70%。
企查查C端业务增速趋缓的同时,B端业务还未能扛起大梁。
理论上,面向金融机构、律所、企业风控部门等专业客户的定制化数据服务,具备更高的客单价和更强的客户粘性,是提升营收的理想路径。
IPO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6月,企查查B端客户已覆盖5大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50+证券公司、80+保险公司、200+律所和上百家中国500强企业。
看似大客户众多,但实际对营收贡献有限。2025H1,B端业务营收3632万元,占比11.48%。
企查查意欲对标的邓白氏、益博睿、穆迪等海外巨头,均以B端业务见长。据此来看,它距离全球领军者,还有不小的距离。
企查查率先发力商业大数据赛道,但行业竞争趋于同质化。
其核心生产资料的数据源高度公开化和同质化,企查查能捕获的数据,对手也能抓取、使用,这也是天眼查后来居上的重要原因。
天眼查高举高打营销,通过电梯广告、网络推广等饱和式攻击,迅速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用户覆盖率。
目前,行业格局趋于稳定。据央行统计,2024年,有154家备案企业征信机构整合企业注册登记、生产经营、合同履约等信息。其中,天眼查、企查查、启信宝、爱企查稳居行业前四。
企查查被天眼查超越,意欲巩固阵地并反击。近年来,销售费用是支出大头,2022年营销费用率高达48.48%,2025H1为39.24%,依然高于同期研发费用(38.77%)。
不过,对比同业,企查查未能提供高性价服务。以一年VIP会员收费为例,企查查388元,天眼查360元,启信宝366元,爱企查只需298元,另有试用7天4.9元的优惠。
为了提升营收,企查查还进行了一轮涨价。2022年9月,其1年VIP会员由360元升至388元,2或3年会员从720元升至768元。
用户用脚投票。2023年,企查查新增付费转化率下滑至2.04%。2024年,新增付费用户数50.76万,下降4.8万。
从贡献率来看,企查查多亏了老客户的支持,老客户贡献率从2022年的49.16%涨至2025年6月末的58%。
对比综合性工具平台的多元产品矩阵能交叉引流,商业大数据公司缺乏第二增长曲线。
启信宝母公司合合信息称,其是“行业内少有在C端、B端同时拥有完整产品布局”的公司,启信宝开始孵化新的增长曲线。
因此,各平台都把“AI+数据”视为未来方向。2023年5月,企查查率先推出“知彼阿尔法”商查大模型。2个月后,天眼查和华为云合作发布了“天眼妹”AI大模型。2025年7月,合合信息的启信慧眼发布AI大模型应用。
但能否锻造出新增长引擎?还是个未知数。
在IPO被受理的前一天,企查查收到了央行江苏省分行的行政处罚单,其因“违反征信业务管理规定”被处以1万元罚款,时任征信业务主管魏某莉被罚款300元。
其数据从公开渠道“爬取”,在加工过程就可能出现数据错误问题,这是行业通病。不只是企查查,天眼查等平台也曾曝出错误标注企业信息的“乌龙”事件。
在IPO招股书中,企查查表示,因数据来源复杂多样,且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在不断强化、细化,公司仍可能存在因未能充分识别并剔除敏感信息而引发的侵犯个人隐私、未能有效保护个人信息的风险。
数据通常被当成“金矿”,但现实是,加工、提炼后的数据产品才有使用价值,才能赋能经营决策。换言之,商业大数据公司的核心价值不是“数据搬运工”,而是提供数据解决方案或数智化产品,帮助C端客户打破信息不对称,帮助B端客户突破内部的“数据孤岛”,让数据要素流动起来,产生价值。
但上文提到,企查查的研发费用率并不高,甚至低于营销费用率。长远来看,这很可能会制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企查查也在努力破局。IPO募资计划显示,资金将分别投向四大方向:4.58亿元用于C端产品升级,1.71亿元投向B端产品的升级工作,3.68亿元用于多维大数据库的升级项目,另有5.03亿元投入商业大数据领域的AI研发。
数据是AI时代的“石油”,高层已出台多份政策,要求推进商业数据智能化,加速数据要素流通。
企查查身处于技术、行业、政策的风口。但作为“行业老二”,它能否锻造出差异化竞争力?能否把握住AI产业的红利?有待观察。
说明: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懂财帝”(ID:znfinance),作者:嘉逸,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0-31 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