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杉中国又出手了。
据多方消息,德国制药巨头拜耳集团已同意将其旗下抗生素药物Avelox(莫西沙星)相关业务及资产,出售给红杉中国。双方已签署股权购买协议(SPA),交易规模预计在1.6亿欧元-2.6亿欧元之间,约13.2亿元-21.5亿元。
此前,红杉中国在并购领域,表现活跃。不仅在年初拿下了国际著名音响品牌Marshall的控股权,还出现在多个大型并购项目的潜在名单之中。而在生物医药领域,今年红杉中国也在国内打响了“中国基金主导NewCo”运营第一枪。
一位投资人士告诉我,今年并购基金火爆,不论是拜耳集团出售部分业务,还是Marshall等企业的股权易主,均折射出“并购”作为投资策略之一,红杉中国出手的积极性,以及投资行业多样性的变化。
“特别是在一些领域,传统的VC投资方式已不能太有建树了,投资机构必须求变。”该位投资人称。
根据披露,此次拜耳集团出手的资产业务,是拜耳的重要产品。1999年,拜耳研发出广谱抗生素Avelox,通过FDA审批,并在美国上市;2002年,拜耳的莫西沙星片剂——Avelox(拜复乐)在中国获批上市。
随后,这款原研药迅速在全球多个国家获批,成为拜耳的明星产品。2010年,Avelox全球销售额达4.97亿欧元,2012年销售额达到峰值。
在中国,Avelox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凭借每日一次的便捷用药方案和广谱抗菌优势,迅速占据中国市场主导地位。不过,受集采政策影响,Avelox的原研药市场份额逐渐被仿制药挤压。
数据显示,尽管该药在中国已有海南爱科制药、正大天晴、华润双鹤等22家企业生产仿制药,但拜耳的原研品牌在2021年仍占据中国市场40%的份额,展现出强大的品牌认可度。
此次红杉中国以最高21亿元的价格出手,意味着在满足庞大临床需求的前面,红杉中国看到的市场机会。
一位深耕生物医药的投资人告诉我,尽管今年以来创新药兴起,“in China,for Global”的叙事被投资人频频提及,但并不代表专利期外的原研药没有机会。
“只要有市场需求,即便是过了专利期的原研药,也有巨大空间,再加上价格有优势。”在这位投资人看来,红杉中国的出手,反映出投资的敏锐性,以及战略的前瞻性。
他表示,在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并非单一途径:一方面,本土创新药可以通过BD(授权合作)模式加速出海,寻找新的空间;另一方面,海外优质药物,无论是创新药还是成熟品种,只要符合中国市场的真实需求,也可以有广阔的落地前景。
至于为何盯上“原研药”?该投资人士表示, “像Avelox这类已经过市场验证的成熟产品,一旦渠道打通,就能迅速产生稳定现金流,这远比从零起步运营一家创新药企(NewCo)见效更快、风险更可控。”
“从某种程度上说,红杉中国投资原研药,是对存量资产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体现了生物医药行业投资的多样化,将“宝”押在不同阶段。”该位投资人称,本质上,则是投资策略的全周期覆盖。
尽管这笔投资是成熟期的并购,但放宽到整个赛道,在生物医药领域,今年红杉中国还干了“中国基金主导NewCo”的第一单。
今年8月初,乐普生物(02157.HK)达成一笔首付款1000万美元的交易,其股价连涨三个交易日。这背后很少有人注意到,与乐普生物签署首付款交易的Excalipoint Therapeutics In,是由红杉中国牵头的中国投资机构联合体。
该联合体由7家机构组成,包括红杉中国、元生创投、杏泽资本、五源资本、凯风创投、幂方健康基金及弘毅投资;这些机构共同向Excalipoint注资4100万美元,支持其开展临床试验。
对于这笔投资,在业内被看作是生物医药领域诞生的“新”的投资方式,即投资机构专门募集或成立,一只收购药企非核心管线的基金,之后再卖给国外买方和国内买家。
最新一个例子是,药明康德把旗下临床CRO业务——康德弘翼和津石医药,以28亿元的价格卖给高瓴资本,以进一步聚焦核心CRDMO业务。早些时候,海松资本也从加科思药业(1167.HK)手中拿下非肿瘤资产,前者以1.25亿元首付款及7500万元里程碑付款,收购北京加科思旗下北京加科瑞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加科瑞康”)80%的股权。
这意味着在当下,越来越多药企选择卖掉非核心管线,以获得资金继续开发核心管线。
“国内的生物医药基金也意识到,需要摆脱传统的VC投资模式,直接控股这些非核心管线,亲自下场做管线开发的运营了。因为作为少数权益的股东,现在投资人看到的风险已经越来越大。”上述生物医药领域投资人谈到。
对此,有了解红杉中国做NewCo的人士谈到,做“中国基金主导NewCo”第一单,多少是看到了其中的机会。“而这个机会,本质上还是资产的整体价值,比如市场需求、项目进展、临床效率等等。”
上述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人也表示,当前,创新药企的投资逻辑已经发生变化,不再单纯依靠IPO的方式,而是通过不断分拆药企资产、海外授权等,寻找最合适的买家,拿到对应的钱,以确保海外权益和国内权益的再开发。
“药企们也不再一直捂着管线了,这可能不仅做不好管线研发,也可能管理不好现金流等供应链。一旦错过最佳授权窗口,管线贬值、交易遇冷,现金收不回来,对于投资机构和药企而言,都是双输的局面。”该投资人说道。
作为投资领域的头部机构,红杉中国的出手,或多或少代表了一定的投资方向。
实际上,今年并购交易已悄然兴起。据投中嘉川CVSource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并购市场交易数量处于高位,前三个季度宣布交易的中企数量分别达到1158起、1276起、1277起。
与此同时,交易金额也保持稳定,特别是在完成交易金额上,一季度达到541.68亿元、二季度为311.93亿元,三季度达522.22亿元。
其中,三季度通过并购实现退出的私募基金更是达到158只,退出数量与回笼资金均创历史新高,市场表现强劲。
这背后,是投资机构“主动求变”,兑现现金流的真实写照。一位头部投资机构人士表示,自2023年IPO阶段性暂停以来,投资机构经历了重要转折与挑战。业内多数机构都将并购退出,视为主流方式。
“在部分季度,发生并购退出案例数,甚至占到当年退出总数的40%。多家券商直投公司更是转向并购重组领域,通过股权转让、管理层收购等方式实现退出,以获得流动性。”该人士谈到。
今年以来,已有IR人士目测到,市面上大的或者专业领域的投资机构,都在成立并购基金,规模普遍在10亿元上下。
该位IR人士称,并购作为主动策略之一,已经被提到了很高的层面。“市场上,已明显感受到并购基金的玩家,不止之前熟悉的那几个大PE,国有资本、上市公司,券商系基金都在入局。”
由此,今年在A股市场上,看到了多起并购事件,包括海光信息1159.67亿元吸收合并中科曙光100%股权,新奥股份子公司552.97亿元要约收购新奥能源65.89%股权,以及地方国资密集收购上市公司。
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地方国资共发生43起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事件,总金额达584亿元,涉及汽车零部件、化工、环保、半导体等多个行业,江苏、安徽是并购主力。
对于PE基金而言,玩法也在不断演变。之前,一直是瞄准现金流好的消费项目,赚资源整合、估值提升,以及分红的钱,现在一些PE机构开始与地方国资合作,比如近日东阳国资就通过“PE为主+国资为辅”的方法,收购德龙汇能(000593)。
再回到红杉中国收购拜耳集团抗生素药物Avelox这一事件上来,尽管后者处于生物医药赛道,但作为成熟产品,临床刚需决定了定价底气,其现金流表现并不一定比消费公司差,只要资源整合好后,未来的资产售价也十分可观。
对此,上述生物医药领域投资人总结道:不管是VC投资,还是并购交易,投资行业都有从 “追逐增量资产” 向 “深耕存量资产”转折的意味。即便有数据显示,投资人对初创公司投资意愿逐渐恢复了,但几年之后也依然要回归到“深耕存量资产”的逻辑中。
“就像今年红杉中国领衔‘中国基金主导NewCo’一单,本质上也是对存量资产的再切割,投资机构将其培养好后再卖给国内或国外买家的故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四十条资本”(ID:DsstCapital),作者:陈美,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05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