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环境向前升级换代的时候,它不会给任何人发通知。
中国国内的投资者们正在经历这样的时刻,当标志性的10年国债的收益率在短短几年内从近年化3.2%跌到最低1.6%一线时,曾经习以为常的投资习惯都被颠覆了。
国有大行三年期定存的年利率是1.25%,货币基金过去一年的平均收益率约1.4%,估计很快会跌到1.18%一线(最新的七日年化收益率中位数),银行理财和货币基金相比也好不了太多。
对于亲睐低风险投资的人来说,如今比较难找到收益率合适的低风险产品了。
但确实,有一部分对收益率敏锐的人群似乎已经提前一步动作了,过去一年里,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有很多经验成熟的投资者们开始转而投向风险稍高一点的、投向多个资产类别的混合型私募、公募产品。
这些产品有个比较通用的形容词——“多资产”或“多策略”。
这样的产品是怎样一个投资模式?它背后需要怎样的投资团队?如何区分高水平还是低水平的多资产资管产品呢?
这些问题今天我们一一捋清楚。
附图:过去五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
1952年,一个沉迷物理学和哲学的25岁年轻人,尝试用严密的数学推导来研究股票,并发表了一篇日后享誉世界的论文。这篇论文成为整个量化金融行业的“开端”,并帮助这个年轻人在多年后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个年轻人叫哈里·马科维茨。他发表的论文有个专业的名字《资产选择》。
马科维茨这篇论文核心就讲了一个事情:如果你要让一个投资项目在获得一样的收益率目标水平下,尽量压低波动和回撤,你需要让这个投资项目覆盖更多的资产种类(比如,股票、债券、可转债、黄金……)。
对,这就是开头提过的“多资产”和“多策略”投资方案的背后理论。
也就是过去一年间,在投资者群体中日益走红的产品——多策略基金的核心思路。
当然,每一个机构对于这套投资理论和中国市场实际如何结合,会有自己的想法,但过去几年的实践看,多资产、多策略这套策略对于当下的市场也能够适用。
私募投资领域,有的海外对冲基金利用多资产打造的全天候产品在行业间引发很强的认可。
而公募基金里,多资产、多策略也有不少较为成功的尝试,比如嘉实基金旗下的嘉实多利收益债券(A份额:160718,C份额:016367),过去1年的收益率为15.85%,大幅超越同期业绩基准收益的2%(截至2025/9/30,据基金定期报告)。
这么看来,对于风险偏好相对较低但又希望有收益弹性的投资者来说,跨资产、多策略这个方向还值得研究下。
附图:中年马科维茨
那么这些基金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
私募基金限于公开信息有限,我们无法跟踪。但公募基金公开信息较多,还是值得“掰“开来讲下。
嘉实多利收益基金经理高群山,是一位具备15年证券从业经验的投资老将。而众所周知,嘉实基金一直重视一体化、平台型投研体系建设,相信也一直通过平台化的研究资源对该产品进行赋能加持。
具体看,嘉实多利主要是通过多样化的资产配置与策略,以及较为灵活的配置比例来完成其投资的。
根据季报分析,过去5个季度看,该基金的股票配置比例在14.40~19.28%之间,债券配置比例在80.90~83.90%之间,而债券配置中还有一定量的可转债品种。
附图:过去五个季度嘉实多利资产配置简图(来源:天天基金网)
显然,债券是主要仓位,而股票和可转债则根据市场变动来灵活调整,一定程度上增厚这个收益。整个多元资产基金就类似于给债券基金加了几个“技能”。
嘉实多利的整体表现一直都不错。根据银河证券数据显示,嘉实多利收益A近1年收益率排名全市场普通债券型基金前9%(44/499),近3年收益率排名全市场普通债券型基金前11%(34/338)。根据国泰海通11月2日发布的最新“三年、五年、十年综合系列基金评级”,嘉实多利收益在最新十年期、最新五年期、最新三年期的评级均为“五星评级”。
理论都摆在那里,如何在实践中保持优势?
答案就在资产配置的比例和不断调整的经验之中。
用一个比方就说清楚了。
同样是一锅萝卜烧肉,该怎么烧,用什么火候,肉入锅前要不要焯水,盐啥时候放,放多少,这都是经验。
所以,基金经理的经验和投资技能、基金公司的平台化资产研究能力等都十分重要。
嘉实基金在多资产配置与管理方面经验很丰富。
以嘉实多利收益的基金经理高群山为例,他一方面,会根据宏观经济周期等因素确定大类资产比例等,根据行业景气度来确定进攻方向。另一方面,他会根据宏观水温和转债估值来合理选择可转债的配置仓位和方向,同时也会依托嘉实基金的研究平台来自下而上进行选股思路。
此外,该基金经理在债券投资上也很有经验,他坚持自上而下宏观视角与产业中观视角互相验证,来决定组合久期与组合资产配置。其中,以信用债为底仓,控制信用风险,做好基础投资;不在信用风险上过度暴露,追求资产多元化带来的组合有效边界提升;力争合理利用利率债的收益增强和平衡组合波动的功能。
那么未来多资产,或者说,多资产多策略的投资时机还存在么?各大类资产的前景如何?
无论是债券投资,还是权益投资都需要从基本面出发。
当下,在经济复苏持续向好的背景下,市场的结构性机会还是比较丰富的,市场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各项数据也正印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很多行业有着比较明确的基本面支撑,市场风险偏好也处于爬坡阶段。
但与此同时,市场表现的震荡分化也预计会维持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或许固收“+”这种股债混合的产品,在当前环境下确实是一种比较不错的优选。当权益市场出现波动时,通过债券底仓能帮助平衡波动;如果权益市场保持持续向上,这种策略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权益持仓又有机会去争取一定收益。
总体看,通过使用跨资产多策略,有利于保持一个“稳守”中捕捉“机会”的姿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资事堂”,作者:资事堂,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3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