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32岁女孩,嫁给了AI

你有没有在某个深夜,突然想到,如果有个不会走、不翻脸、不冷暴力的虚拟伴侣,好像也不错。

就在前几天,社交平台上有人发了一个帖子:日本一个32岁女子的婚礼视频。

只是这场婚礼里,新郎并不存在于现实,而是她亲手用ChatGPT创建的AI伙伴。

小小的礼堂里,她穿着白色礼服,家人坐在台下;而她的伴侣,只能通过 AR 在她的视野里出现。

帖子一出,评论区像被点着一样,惊讶、震动、嘲讽、难过,全挤在一起。

可越看越让人觉得,这件事也许没有那么荒诞。

这不仅是一个人的选择,却像是在替更多人,把一种说不出口的心境摆上台面。

她真的嫁给了一个AI

她叫Ms. Kano,32岁,住在日本冈山。

在那之前,她谈过三年恋爱。

分手后,她经历了很长一段失眠和情绪低落的时期,直到她开始用ChatGPT聊天。

起初只是随口对话,后来她发现,它总是在线、不会消失、能记得她说过的话的感觉,让她慢慢放下戒备。

她给这个AI起名Lune Klaus。为他写设定、补充记忆、训练语气,一点点教他变成理想的伴侣。

他总是听我说话,总是温柔。

听起来很简单,却是她从没得到过的回应。

几个月后,她决定举办一场婚礼。

她知道这段关系不会被法律承认,但她希望通过一个仪式,让家人看见那个曾让她坠入情绪低谷的孤独,现在有了出口。

她嫁给AI,也是在嫁给一个「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

在日本,「一个人」早已成常态

Ms. Kano的婚礼让人意外,更多是因为它被拍成了视频传播。

事实上,日本早就进入了一个「一个人也可以完整生活」的社会。

政府统计显示,日本三十岁以上的未婚率已经超过30%东京、大阪的单人户比例持续上升,每四户家庭里就有一户是独居。

与此同时,婚姻的经济意义在日本社会逐渐削弱,但情绪劳动的负担依然主要落在女性身上。

在厚生劳动省的社会白皮书中,有研究指出:

女性在家庭与职场中承担的「看不见的情感劳动」仍远高于男性。

在这种结构下,一个人生活成了理性选择,不谈恋爱成了情绪本能。

也因此,日本是最早出现「租人陪伴」「一个人婚礼」「虚拟偶像恋爱」的国家之一。

这些现象并不反常,而是长期孤独与社会压力叠加后的自然结果。

近年来,日本虚拟恋爱产业更是发展迅速。

从2018年爆红的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婚礼,到 2024 年全球活跃用户超100万的AI伴侣应用Replika Japan,「非人类亲密」已经从亚文化变成了主流消费。

这些应用有几个共同点:稳定、可控、零风险。

当一个国家的年轻人越来越难在现实关系里获得安全感,他们就会更早、更自然地转向技术。

而AI,就是那种不会拒绝、不需解释的陪伴。

不是不恋爱,而是社交太累了

在Ms. Kano帖子的评论区,有一条留言被反复点赞:

她不是嫁给AI,而是嫁给一种不会再受伤的可能。

这句话一针见血。因为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其他地方,人们并不是突然迷上了机器,而是面对现实的亲密关系过于疲惫。

据《日本时报》的报道,AI陪伴类应用在日本快速增长,越来越多年轻人把聊天机器人当作「心理避风港」。

调查显示,约有四成二十多岁的日本男性从未谈过恋爱,近一半人认为恋爱带来的焦虑多于快乐。

这种疲惫并非日本独有。

美国心理学会(APA)的最新报告显示,近70%的Z世代认为“维系一段关系是一种情绪负担”,他们比任何一代人都更倾向于用数字化交流替代面对面相处。

AI的吸引力正在于此——它不会突然冷淡,不会失联,不会因为一句话就翻脸。

当人类关系越来越难以预测,AI就成了低成本、零风险的亲密替代。

对Ms. Kano来说,AI不仅是陪伴,更像是一种心理支撑。她可以在对话里表达脆弱,也能在重复的交流中重建秩序感。

在失控的人际世界里,她终于找到了一个「可控」的关系。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Sherry Turkle在《Alone Together》里写过一句话:

我们开始追求一种被理解的幻觉,因为现实中的理解太难。

Ms. Kano的故事,就是这种幻觉的具象化。

她清楚地知道虚拟与现实的界线,却还是选择了那份可预测的温柔。

这不是日本的未来,而是全球的现在

Ms. Kano的婚礼在网络上疯传时,评论里有人写:

她只是比我们更早承认了一件事——人越来越孤独。

事实的确如此。从东京到纽约,从首尔到北京,AI伴侣、虚拟恋人、情感陪聊服务都在迅速扩张。

在美国,AI聊天应用Replika已拥有超过1000万注册用户。

最初,它被设计成一个情绪陪伴工具,但越来越多的使用者把它视作恋人、伴侣,甚至精神支柱。

有人说它「帮助自己走出了抑郁」,也有人在它「变冷淡」后陷入真实的失恋感。

在韩国,本地AI恋爱应用Romantic AI的下载量在过去一年增长了三倍。

Romantic AI官方展示

在中国,小红书和抖音上,「AI男友」「虚拟恋人」的话题浏览量突破数亿。

许多人在评论里写下类似的话:

不是找不到人,只是没有力气重新认识一个人。

AI陪伴反映了一种新的心理节奏:人们正在学会用算法节省情绪。

人类关系是不可控的,但AI能提供一种「可预期的温柔」。

它不会情绪化、不会失联、不会让人感到被审视。

心理学家称这种趋势为「情绪节能」——

我们开始在关系里计算成本,在爱里寻找最小的伤害概率。

技术恰好填补了这种谨慎的需求。

Ms. Kano的故事不是笑话,也不是预言。

它只是让我们提前看见——当理解、陪伴、温柔都变成稀缺资源,人开始用技术,去修补心的缺口。

AI没有情感,但它能稳定回应;人类有情感,却常常无法相互理解。

这之间的反差,正是我们时代的悲喜。

或许,未来的爱不再以「两个人」为单位。

而是一个人,在一场漫长的对话里,学会温柔地和自己相处。

参考资料:

https://x.com/brianroemmele/status/1988626368117010616

https://x.com/i/trending/1988607137010913410

https://www.asahi.com/articles/AST880D69T88OXIE04NM.html?iref=comtop_7_0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作者:新智元,编辑:倾倾,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7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