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网络图片:京东品酒会现场
11月17日,刘强东宣布京东外卖独立APP正式上线。他提到了一个非常实在的用户痛点:“刚推出外卖的时候,很多用户反馈找不到我们的外卖入口。”
网络图片:京东外卖APP
除此之外,京东正式上线京东点评,设立找美食、住酒店、挑好物、去哪玩、选家政五大子频道;推出“万人共荐,不说假话”的京东真榜,招募10万名京东求真官进行盲测,并创新性打造国内第一个榜单AI大模型——AI全网评,每日可对数亿评价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提炼,旨在生成最真实、客观、全面的评价内容。
消息一经发布,互联网上的舆论便出现明显分歧。部分网友认为,多一个平台就多一种选择,能为常点外卖的用户提供更多便利,甚至有望发现更多宝藏小店。但也有不少网友持相反观点,他们指出京东外卖存在客服响应不及时、位置定位不准确、骑手单价偏低等问题,导致消费体验欠佳。更有网友质疑,盲测结果如何保障客观公正?是否存在找人刷好评的情况?
网络图片:网友热评
目前,2026春季外卖入围菜系已公布,涵盖鲁菜、湘菜等地方菜系及水煮肉、小炒黄牛肉等特色菜品,北京已率先启动首期盲测。
而就在不久前,阿里高德推出“扫街榜”,依托导航、到店等真实用户行为数据,结合AI与芝麻信用过滤虚假信息,重点扶持街边小店,试图在下沉市场撕开缺口,这与京东上线的“京东真榜”似乎逻辑相似。
网络图片:阿里扫街榜vs京东点评
就在京东选择将 “京东外卖” 拆分独立之际,其竞争对手阿里巴巴却在朝着 “整合归一” 的方向迈进。11月3日,不少用户发现,饿了么 App完成版本更新至12.0.1后,已正式更名为 “淘宝闪购”。
显然,阿里的核心逻辑是 “流量协同”—— 借助淘宝超10亿的月活跃用户,为原饿了么业务提供稳定的流量支撑,降低外卖业务的获客成本;同时通过“购物 + 外卖”的场景融合,延长用户停留时长、提升平台粘性,构建 “一站式消费” 的生态闭环。
而对京东而言,将外卖业务从主APP中独立,并非简单的入口迁移,而是明确选择了“垂直化”发展路径。
一个关键背景是,京东全资控股的达达集团拥有庞大的即时配送网络,这为京东外卖奠定了坚实基础。京东所押注的是,在“速度”与 “价格”之外,消费者会愿意为“真实”与“可靠”买单。
京东这次出手,时机和方式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闪电战。
阿里正全力推进饿了么与淘宝的融合,任何大型整合都必然伴随内部调整、资源重新分配和注意力分散。 对京东来说,这正是对手攻势可能减弱的“窗口期”。
网络图片:饿了么改名“淘宝闪购”
当“饿了么”这个用了多年的熟悉名字变为“淘宝闪购”时,一部分用户的心智会产生短暂模糊和游离。京东此时推出独立品牌,正是在用户脑海中“另起炉灶”、建立全新认知的最佳时机。
当下,消费者普遍陷入“选择困难症”,对充斥水军的点评和榜单信任度降到冰点。市场呼唤一个敢说真话、足够权威的决策助手。京东此时打出“永不做商业化”的“真榜”,正是精准地踩在了整个行业的痛点和用户的最大期待上。
京东死磕外卖,又推出不做商业化的点评,图什么?答案还是它最看重的“信任”二字。
京东主站靠“正品保障”和“高效物流”建立了用户信任。如今,它希望在吃喝玩乐的本地生活领域,靠“真实评价”再建一座信任堡垒。
毕竟,长期的市场教育已使用户对“即时零售”达成共识,用户不再认为即时配送只能送餐,送手机、送化妆品、送药品都已司空见惯。
与在商户数量、骑手规模上硬拼深耕多年的美团相比,京东选择依靠自己长期沉淀的用户信任和品质背书,重新定义市场规则。
京东赌的是,当用户看腻了眼花缭乱、真假难辨的推荐后,会渴望一个敢说“永不做商业化”的清净之地。一旦用户认为京东的榜单靠谱,那么顺着榜单点外卖、找酒店,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
图片来源:网络
纵观全局,京东看似在做一个“送外卖”的生意,实则是在探索信任的商业化路径。这场战役的最终胜负,将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愿意为“真实”买单。而无论结果如何,京东已经向市场证明:在价格和速度之外,仍有新的竞争维度值得挖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品牌几何”(ID:brand-vista),作者:热点事件洞察部,36氪经授权发布。
发布时间:2025-11-18 19:00